连日来,一场大范围、高强度的高温热浪正在影响我国,近20省(区、市)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天气,中央气象台发出多个高温预警。近日,瑞士再保险发布《2025年SONAR》(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极端高温已超过洪水、地震和飓风,成为最致命的灾害。
极端高温年致死48万人
报告指出,极端高温事件的显著增加成为最重要的新兴风险之一。极端高温事件会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影响。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极端高温死亡人数约48万,已超过洪水、地震和飓风致死人数总和。
报告强调,极端高温事件的影响远不止于人员伤亡,还广泛波及能源、电信等关键行业。例如,电信行业面临数据中心冷却系统故障、地面电缆损坏等重大风险。叠加强风的热浪还会显著提升山火发生的可能性。据瑞再研究院的数据,2015年至2024年,全球因山火造成保险损失785亿美元。
瑞士再保险首席经济学家安仁礼表示,极端高温事件曾被视为“隐形灾害”,因其影响较其他自然灾害更难察觉。但随着高温热浪持续时间更长、温度更高的趋势日益显著,亟待全面认识其对人类生命、经济、基础设施、农业和医疗系统造成的实际冲击。
八大新兴风险出现
报告重点探讨了保险公司需关注的包括极端高温在内的八大新兴风险。
一是极端高温。极端高温的威胁持续升级,气温上升可加大健康、人身伤亡、电力中断、山火及基础设施损毁等风险。医疗卫生系统承压,医疗设施和设备可能面临水电短缺问题。多类险种的理赔可能上升,其中财产险、人身险以及特殊险种(农业险)所受影响最为严重。
二是真菌适应性。气候变暖导致真菌对新地理环境的适应性和耐药性增强。有毒真菌在建筑物内滋生,导致理赔增长。多重耐药真菌病原体造成的农作物损失可能攀升,并可能感染免疫力低下人群,进而引发人身险理赔。
三是塑料与健康问题。塑料造成环境和健康风险可能引发责任险诉讼,尤其是在当塑料被证实直接导致负面健康或环境后果时。与公共妨害、虚假标签或“漂绿”行为相关的意外险理赔预计将有所上升。在人身险领域,塑料微粒对健康的潜在负面影响存在被低估的风险。
四是深度伪造与虚假信息。深度伪造技术泛滥和虚假信息蔓延,催生了更为复杂的保险欺诈和网络攻击形式。保险公司检测并化解此类风险的运营成本显著增加,意外险和网络安全保险业务面临更高的潜在风险。
五是人工智能在医疗保健行业的应用。以虚拟手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重塑医疗服务模式。手术机器人和虚拟现实等技术能显著提升手术精准度与成功率,但操作失误可能导致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从而触发产品责任和职业责任险理赔。此外,电子健康档案有助于优化保险机构的风险选择和产品定价策略,但也带来了数据安全挑战。
六是过度加工食品。工业化食品通常含有经过高度加工的成分和人工添加剂,且盐、糖等成分含量较高,因此受到严格审查。部分研究指出,过量摄入此类过度加工食品与肥胖、2型糖尿病、成瘾性、抑郁症及癌症存在相关性。这一趋势不仅推高了食品生产商面临的诉讼风险,并进一步加剧了健康险和责任险的理赔压力。
七是劳动力和技能短缺。退休高峰叠加技术快速变革正引发劳动力和技能短缺,医疗保健和高危行业尤为突出。这可能导致设备故障率上升、服务交付精准度下降,从而对财产险和特殊险造成负面影响。意外险可能面临与职业责任、雇主责任及工伤保险有关的理赔压力,人身险则可能面临更高的理赔压力。
八是无人机技术拓展。无人机技术持续发展,新的应用场景和产业链市场竞争正催生新的风险。随着无人机应用的普及,保险条款对责任的模糊界定可能导致责任险损失上升,且隐私争议持续存在。承保无人机价值链的合规和声誉风险呈上升态势。
此外,报告还全面剖析了一系列结构性风险。结构性风险源于重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基本趋势,如人口结构变化和气候变化。结构性风险具体包括消费者信任度下降、社会通胀、超额死亡率波动、人口老龄化、数字技术等。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谭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