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深圳金融监管局的指导下,深圳市保险业协会在前期示范性条款基础上,配套发布全国首个《深圳地区无人驾驶航空器第三者责任保险服务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形成“示范条款+服务指引”全链条保险保障。此举也为全国低空经济保险提供了可复制的“深圳样本”。
统一无人机保险服务标准
作为“创新之城”与“无人机之都”,深圳在低空经济保险探索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23年8月,深圳金融监管局就曾联合多部门印发文件,支持低空经济发展,鼓励保险公司开发低空商业应用险种,建立风险覆盖广泛的无人机保险服务体系。
去年2月,《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正式施行,作为全国首部低空经济地方性法规,条例明确鼓励保险机构开发与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保险产品。规定“开展低空飞行活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投保责任保险,若法律、行政法规未作规定,则鼓励开展低空飞行活动的单位、个人投保责任保险以及其他商业保险。”
在深圳金融监管局指导下,2024年4月,深圳保险业落地全国首份《无人驾驶航空器第三者责任保险(深圳地区)示范性条款》(以下简称“示范条款”),该条款也被认为是未来无人驾驶航空器“交强险”的雏形。
“在示范条款基础上,此次发布的《指引》进一步明确了服务标准,构建起‘条款+服务’全链条保障体系。”深圳金融管理部门有关人士介绍,《指引》梳理和汇总了保险销售、承保、理赔等过程中各环节的要点,保险公司可更加直观、明确地了解及掌握无人驾驶航空器第三者责任保险业务相关规范,提高承保和理赔的准确性及效率。
业内人士介绍,此前,无人机保险产品定义模糊、理赔门槛不一,易造成消费者权益受损。《指引》通过统一标准,明确提出“保险条款名称须含‘无人驾驶航空器’或‘无人机’字样”,终结此前套用飞机险、财产险等混乱表述。承保方面,要求保险机构严格执行备案条款和费率,不得额外增加或者减少保险责任,不得误导消费者,不得以恶意低价扰乱市场;理赔方面需建立全流程管理规范,并强制公开投诉渠道。相关举措有助于终结当前无人机保险市场乱象,提升公众对无人机飞行乃至低空经济发展的信心。
此外,《指引》明确,保险公司应具备能够与无人驾驶航空器一体化综合监管服务平台等政府管理系统连接的数字化能力。鼓励保险公司为客户提供含风险减量管理在内的增值服务。在业内人士看来,《指引》通过发挥保险功能,强化保险托底保障,为低空经济保险业务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
低空经济深圳先行
从无人机迅速发展到专属保险的及时补位,低空经济的崛起正在加速重塑城市空中风险管理新范式。去年8月,中国民用航空局原副局长李健在公开论坛上表示,低空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新赛道,2025年将形成万亿元市场,远期有望达到10万亿元市场规模,比肩传统的航空工业。市场规模扩张亟须风险保障标准化。
安全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作为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之一,保险不仅为无人机运营商提供了必要的风险缓冲,降低因意外事件导致的经济损失及声誉损害风险,还有助于促进相关运营企业对法律法规的遵守与执行,确保无人机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作为低空经济发展重镇。目前,深圳消费级无人机占据全球市场70%的份额,工业级无人机占全球市场50%的份额,集聚了1700余家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包括大疆、道通、科卫泰等头部无人机企业扎根深圳,持续引领行业发展。同时,深圳积极推进全市域空天地一体化低空通感设施全覆盖。截至目前,深圳已累计开通无人机航线近300条。载货飞行方面,深圳已完成超过170万架次的飞行任务,显示出低空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
《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明确支持深圳“深化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制度改革”,赋予其空域管理创新权限。一系列产业发展和政策加持,使得深圳在低空经济领域具备“先行先试”优势。
“在产业基础、制度创新、政策支持等多重因素协同作用下,深圳在低空经济保险服务规范和标准建设方面迈出重要一步,《指引》落地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深圳样本’。”深圳保险业有关人士表示。示范条款与服务指引的落地,不仅在于填补标准空白、巩固深圳产业优势,更通过可复制的服务框架,为全国低空经济的安全与创新注入新动能。
聚焦“万亿产业”的保险需求,下一步,保险业需继续加大对无人机保险的技术研发投入,利用AI、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优化风险评估模型、提高定价精度、简化理赔流程。针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新兴风险的出现,持续创新产品与服务模式,推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保险产品。通过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提升低空经济保险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适应性。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