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汛期以来,内蒙古多地遭遇持续强降雨、冰雹等极端天气,巴彦淖尔、包头、呼和浩特、赤峰等地农业生产与群众财产受损严重。面对汛情灾情,内蒙古保险业以科技为笔、以责任为墨,书写“金融为民”答卷,为北疆大地筑起坚实的灾害防护网。
精准掌握损失是快速救援的前提。内蒙古保险业将科技作为抗灾利器,构建起天地空立体查勘网络,让“数据多跑路、农户少跑腿”。
人保财险内蒙古分公司在包头、巴彦淖尔联动科技公司,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划定受灾范围,配合农牧专家实现温室大棚专项定损;安华农险内蒙古分公司在巴彦淖尔临河区启动“空中测绘+地面核验”模式,7天完成全部受灾小麦查勘;平安产险内蒙古分公司在赤峰阿鲁科尔沁旗依托卫星遥感与无人机巡田系统,对80万亩农田实现病虫害与灾情动态监控;中原农险内蒙古分公司在巴彦淖尔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技术,快速核定小麦、玉米等作物损失。
从空中航拍的高清影像到地面传感器的实时数据,从AI智能定损模型到“爱农宝”等线上工具,科技手段让查勘定损更精准、更高效,为后续理赔与救灾抢出关键时间。
“速度就是保障”是内蒙古保险业的共识。各机构特事特办,应赔尽赔、能赔快赔、合理预赔,让理赔款成为灾后重建重要动力。
在巴彦淖尔,安华农险内蒙古分公司为乌拉特中旗温室大棚种植户开辟极速通道,40万元赔付资金第一时间直达农户;人保财险内蒙古分公司向麒麟西瓜种植户支付100万元预赔款,包头政策性农险赔款也同步到户;中原农险内蒙古分公司在乌拉特前旗跑出“赔付加速度”,率先支付60万元理赔款;中华财险内蒙古分公司完成223笔车险报案赔付,结案率98.24%。
从车险报案24小时内响应到农险预付赔款3天到账,从“7×24小时”在线报案通道到万元以下案件线上速办,内蒙古保险业用理赔速度诠释着“人民至上”的承诺。
保险的价值不仅在“赔”,更在“防”。内蒙古保险业将“保防救赔”一体化落到实处,构建起“灾前预警—灾中救援—灾后恢复”全链条防护网。
灾前预警方面,人保财险内蒙古分公司发布大灾提示23万条,对重点客户实现100%触达;中国人寿财险内蒙古分公司向6万客户发送短信,提示绕行积水路段;平安产险内蒙古分公司提前预判病虫害风险,助力“虫口夺粮”。
灾中救援方面,人保财险内蒙古分公司在呼和浩特部署42台救援拖车,24小时待命;大地保险内蒙古分公司联合修理厂为被困车辆提供免费拖车;阳光人寿内蒙古分公司开展职场安全检查,筑牢内部安全防线。
灾后恢复重建方面,中原农险内蒙古分公司调拨4台植保无人机、30套水泵及防虫药品,投入35万元防灾物资;太保产险内蒙古分公司联合巴彦淖尔市财政局捐赠30套抽水泵;安华农险内蒙古分公司计划投入防灾减损专项资金。此外,各机构农业专家团队深入田间,提供复种技术指导,全方位赋能灾后重建。
面对灾情,内蒙古保险业与地方政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政府统筹+保险落地”的高效联动模式。
安华农险内蒙古分公司在巴彦淖尔临河区与财政局、农科局统筹推进查勘与农户安抚;太保产险内蒙古分公司联合巴彦淖尔农牧部门、农技专家指导农作物抗病恢复;中原农险内蒙古分公司在乌拉特前旗与当地财政、农牧等部门推动救灾物资精准交付;人保财险内蒙古分公司在乌兰察布配合政府转移受灾村民。
从农田到农房,从温室大棚到滞销瓜果认购,保险不仅是风险保障工具,更是服务乡村振兴、守护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内蒙古保险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内蒙古保险业将持续深化“科技+服务+保险”创新模式,把抗灾经验转化为长效机制,以更优服务、更快响应、更实举措守护北疆大地的良田与百姓。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赵修彬)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