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向发力激发民企发展内生动力

2025-08-11 15:55:58 作者:李钢 熊昭

进入新时期以来,民营企业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同时,民营企业的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经济社会调查项目包容性绿色发展跟踪调查(以下简称IGDS)调研发现,虽然民营企业面临的诸多问题与外部营商环境有关,但更多源于自身发展策略的限制。

全国工商联:推进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和保护创新权益 深化民营经济标准化工作_凤凰网

在产品市场上,民营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是产品中低端锁定,产业分布多集中于中低端,难以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迈进。长期以来,民营经济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投入实现快速扩张,在推动经济增长和提供就业机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依赖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使得大多数民营企业停留在产业链的中低端,面临着同质化竞争加剧、利润空间不断压缩的困境。特别是在高技术产业领域,民营企业往往缺乏核心技术支撑,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较弱,难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导致其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此外,部分民营企业存在短期逐利现象,过度依赖价格战抢占市场,而忽视了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和技术升级,进一步限制其产品向高端市场迈进。IGDS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服装等产业领域,民营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不弱于国有企业,43%的受访者表示愿意选择民营企业的产品;进入电子产品、汽车制造和医美等高附加值产业,民营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下降明显。

民营企业在产品市场面临的另一重要挑战是信任度危机。近年来,部分企业因追求短期利益而出现产品质量问题,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影响了市场对民营企业的信任。这种信任缺失在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关乎公众生命健康的行业尤为显著。诚信守法经营的企业往往因坚持高标准、高成本的生产模式,在短期内不容易获得与其付出相称的市场回报。随着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信任受损已成为民营企业进入高端市场、树立品牌形象的障碍,也制约了行业的长远发展和社会价值的创造。IGDS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涉及生命健康安全等领域,仅14%的受访者选择民营企业的婴儿奶粉制品,11%的受访者选择民营企业的心脏起搏器,多数受访者均将此类产品的质量安全与服务放在考虑因素的首位。

民营企业在要素市场上面临的重要挑战是高素质人才不足。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在吸引和留住高素质劳动者方面始终处于劣势。受传统观念和市场定位的影响,部分民营企业长期从事中低端产业,工作环境、薪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相对有限,不少高素质人才更倾向于进入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或公共部门。IGDS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对子女的择业选择上,75.01%的家长建议子女选择国有企业。一些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缺乏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和人才培养体系,导致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稳定性较差,难以形成对高素质劳动者的有效吸引力。而且,一些民营企业在资金、技术和品牌影响力方面相对不足,难以提供与高素质人才相匹配的工作平台与成长机会,这进一步加剧了人才流失问题,导致其人力资本结构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不匹配。在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的背景下,高素质人才是推动企业创新的核心力量,人才不足直接影响到民营企业的研发能力、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在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领域,缺乏高素质人才使得一些民营企业难以突破关键技术瓶颈,长时间徘徊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

第一,加强政策宣导与企业自我革新意识的培育。当前民营企业的发展困境主要源于自身结构性问题,解决之道应以企业主动改革为核心,避免对政策支持形成依赖。政府可通过主流媒体、政企座谈、行业大会等方式,加强对相关政策的宣导和解读,深入分析当前民营企业在产品结构单一、品牌建设滞后、人才储备不足等方面的共性问题,督促企业增强危机意识与战略自觉。通过建立正向引导机制,促使民营企业将发展重点由被动等待转向主动作为,聚焦技术升级、管理优化和制度完善。鼓励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开展专题培训、管理咨询和经验推广,推动民营企业建立科学规范的内部治理体系。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环境,引导民营企业强化内功修炼、提升自律素养,逐步形成以自我革新为驱动的现代企业发展格局,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建立起适合国情、符合实际、满足发展需要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第二,加快信用体系与精准监管机制建设,重塑市场信任。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综合信用评价体系,将产品质量、环境绩效、社会责任、合规经营等纳入多维度评估指标,形成公开透明、动态更新的信用记录。依托政务数据共享平台,构建信用信息归集与查询机制,实现市场监管、司法、税务等部门之间的信用联通。在重点行业推动全链条质量监管与追溯制度建设,结合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提升监管效率和准确性。加强对企业信用承诺的制度约束,落实“失信惩戒、守信激励”机制,推动相关惩戒结果在金融授信、项目评选、政府采购等环节落地应用。对严重违法失信企业依法追责,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营造公平透明、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通过制度建设引导企业以规范赢得信任、以诚信提升竞争力。

第三,推动产业升级,破解产品低端锁定。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以国有企业为抓手,推动产业链关键环节技术突破和标准制定,鼓励其与民营企业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市场拓展等方面协同合作,形成链条联动、资源共享的高效产业生态。完善创新要素高效配置机制,推动设立区域技术转移中心验证平台、小试中试服务平台,降低中小企业获取技术资源的门槛。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和国家级技术交易平台,畅通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成果转化通道,加快科研成果落地应用。通过产业联盟建设,共享研发资源与供应链管理体系。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强化交易规则制定和权益保障,防范技术流转中的产权纠纷与市场壁垒。通过技术牵引和制度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逐步摆脱低端路径依赖,增强产品附加值与品牌溢价能力。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李钢 熊昭

责任编辑:王立钊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