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农险走出新路径

2025-08-14 15:31:39 作者:祖兆林

20250814110611507-86-adb2b.jpg

江苏省淮安市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农业灾害多发地区。气象资料显示,淮安市7年一大灾、4年一小灾,2003年淮安市遭遇特大洪灾,农业生产损失惨重,仅市财政就拨付3200万元的救灾款。

自然灾害牵动淮安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心。2004年金秋,江苏省淮安市一张印着“财政补贴”字样的保单悄然诞生。这份由中华财险与淮安市人民政府签订的全国首单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启了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先河,被业内专家称为“淮安模式”。

20多年来,在江苏金融监管局(原江苏保监局)持续推动下,淮安金融监管分局引导下,三大主粮农险已从单一风险保障升级为“保成本、保收入、保发展”的综合服务体系,农险服务由“灾后补偿”向“灾前预警”风险减量转变。先后推动全省首单地方补贴型现代设施畜牧养殖综合保险、首单政策性蒲菜种植保险、首单鹌鹑养殖保险等30余个创新险种落地淮安。截至2025年6月末,淮安农险实现保费收入7.6亿元,累计提供风险保障182.09亿元,覆盖22.23万户次,成为乡村振兴与粮食安全的核心金融支撑。

农险创新模式 农民有底气

6月的苏北大地金浪滚滚,处处呈现出一派挥镰收割的繁忙景象。正在抢收小麦的涟水县大东镇干东村农民李泉军格外精神,虽然他家小麦受年初倒春寒而减产,但减产之年却增收了,这是因为他投保了一亩2.5元的小麦保险,却获得5.12万元的保险补偿,李泉军望着金灿灿的小麦喜滋滋:“农险为我们兜底,底气更足了。”在淮安市便有李泉军这样的近千户农民获得农业保险补偿款。

中华财险淮安中心支公司创新农业保险印证了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史的发展历程。在江苏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2016年编写的《百舸争流:江苏基层改革探索100例》中,淮安农业保险“联办共保”模式名列其中。此外,这一案例汇编手册对淮安此项改革创新的时代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淮安农业保险‘联办共保’模式,通过政府和保险公司优势互补,降低了营业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地控制道德风险,为全省乃至全国积累了试点经验。”

早在2004年11月5日,淮安市人民政府与中华财险签订协议,创新推行政策性保险、商业化运作“联办共保”,于2005年在全市6个县(区)的10个乡镇进行小麦和水稻保险试点。一年后,试点范围扩大到20个乡镇,2007年,“联办共保”模式在全市全面推开。

同年,在原江苏保监局的推动下,全国第一个以政府名义下发的农险方案出台(淮安市政府《关于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同时成立了“淮安市促进农业保险发展委员会”,农险由乡镇农经站主抓,中华财险淮安中心支公司经办,这种全新的机制保证了农业保险的顺利推开。

2005年11月,江苏农业保险第一笔绝收赔款在涟水兑现。该县东胡集镇村民王树柏的妻子从江苏省农林厅副厅长祝保平手中接过1.5亩水稻绝收的农业保险理赔款300元,成为淮安市第一个领到农业保险水稻受灾赔付款的农民。

淮安市农险每年最重要会议的是农险投保宣传大会和理赔兑现大会。涟水县塔集农经站站长倪仁忠称:“理赔大会最热闹,像办喜事一样,有的村还放鞭炮,农险赔款则直接打入政府为农户办的‘一卡通’。”

保险公司工作的陈明福20世纪80年代做过县长,在当地是个“三农”专家,被中华财险淮安中心支公司聘为农险顾问,他经常拿着农险宣传单到投保农户家里宣传农业保险。陈明福说:“农民不能在风雨飘摇中度日子,把农民基本生活保住了,农村也就稳定了。”

保险机制的引入分担了政府的管理功能。一位当地的政府工作人员说:“过去有很多事,政府想做做不了,做了又做不好。在农险试点中,政府利用保险公司的技术和人才专业化资源优势,将‘政府之手’和‘市场之手’握在一起,很多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架起政府和农民的连心桥

在江苏金融监管的指导下,淮安金融监管分局联合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推动制定《淮安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专家管理办法》,并成立农险专家名录库,进一步强化了精准农险指导。

中华财险淮安中心支公司在经办农险服务中,以维护农户利益为出发点,不断创新服务,如针对“面广、量大、时间短”的水稻、小麦查勘难题,创新了“七步理赔工作法”(农户申报、村组核报、乡(镇)初审、县(区)查勘、市级抽查、结果告示、赔偿兑付),对多年大面积小麦赤霉病,农险查勘做到了小灾从容、大灾不乱。

不仅如此,中华财险淮安中心支公司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退休农技专家“农险顾问团”,建立了“懂农时、知农事、察民情、体民心”的农险理赔查勘顾问团。选聘具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和农业技术专长的退休乡镇领导干部、县区农业和农技推广部门的技术专家为农险顾问,一般县区5-7人,重点县区10-15人,全市高峰期最多聘请农险顾问119人。

保险机构创新农险险种。从3个基础险种(水稻、三麦、养鱼)起步,扩展为油菜、棉花、玉米、奶牛、能繁母猪等种养品种被纳入财政补贴体系。截至2024年底,江苏省财政补贴型险种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政策性产品60余款。

在此过程中,中华财险主动作为,从最初的成本保险到如今的完全成本与收入保险,保额实现数倍增长。承办初期,三麦、水稻保险保额仅100-300元,2021年起,江苏省全面推行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小麦保额提升至1000元,水稻最高达1300元。

除了传统的农业保险险种,淮安保险创新不停步。2022年6月28日,中华财险盱眙支公司落地了江苏首单地方财政补贴型生猪期货价格保险,为2000头生猪提供了高达541万元的价格保险保障。这一创新举措,引发省级层面高度关注,江苏省副省长马欣亲赴盱眙调研,对项目模式给予充分肯定。

同时,中华财险淮安中心支公司等保险机构聚焦“一县一品”产业发展战略,持续加大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力度。如盱眙的小龙虾完全成本保险、黄鳝天气指数保险,全省首单地方补贴型“现代设施畜牧养殖综合保险”、全省首单政策性蒲菜种植保险、全省首单鹌鹑养殖保险等多个首单险种落地淮安,保障生猪稳产保供,助力“菜篮子”安全。

科技赋能,提升服务效能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农业保险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淮安金融监管分局推进科技赋能,加大农险领域无人机、卫星遥感、5G等科技应用,指导人保财险淮安市分公司等保险机构创新开发农作物生长智能监测预警系统提升风险减量的能力。

如中华财险淮安中心支公司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农险服务从“人力依赖”向“智能精准”跨越。农业保险GIS平台、无人机“智翼”平台、“兴农保”APP相互协作,共同构建起了完备的“卫星遥感+无人机+手机端APP”的“天空地”一体化服务模式。

2024年阖家团圆的中秋佳节,台风“贝碧嘉”过境江苏,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当时正值水稻破口抽穗期,狂风暴雨造成水稻倒伏、田间积水、大棚倒塌、棚膜撕毁。中华财险淮安中心支公司理赔员第一时间赶赴田间地头协助农户排水,并联系科技公司开展遥感监测,精准定位倒伏情况,帮助农户排查风险,以便后期恢复生长。

数据显示,2025年淮安市上半年保费规模突破7.55亿元,同比增长21.77%,为全市22.23万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达182亿元,为江苏农业产业筑起牢固保护网。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祖兆林)

责任编辑:庞淳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