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故里兴伟业 “五优”城区绽新颜

——渭滨区奏响“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时代强音

2025-08-21 10:08:37 作者:聂锦涛

渭水河畔,姜炎文化源远流长;青铜美誉,工业巨轮再启新航。作为宝鸡市主城区、工业核心区和文化承载地,渭滨区在“十四五”壮阔征程中,始终以创新为笔、实干为墨,绘就了一幅“五优”城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8月20日,宝鸡市“十四五”发展成就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渭滨专场如期举行,一串串沉甸甸的数字勾勒出高质量发展的高光轨迹: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是2020年的1.09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2020的1.3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2020年的1.01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20年的1.21倍、1.35倍;三次产业比由0.9:59:40.1优化到1:47.7:51.3。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时代使命的城区,正以蓬勃姿态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加速奔跑。

20250821075428573-69-bea55.jpg_scale.jpg

项目为基工业为核 发展动能持续强劲

渭滨区始终把项目投资作为经济生命线,以工业升级筑牢发展根基。“十四五”以来,累计实施重点项目1621个,总投资突破5000亿元,年度投资超1500亿元,项目体量、投资强度较“十三五”分别增长50.65%、92.84%,获评全省高质量项目建设成效评价先进区。招商引资提质增效,创新“8+N”招商模式,累计招引项目475个,到位资金498.4亿元,18个项目获市级大项目奖。

工业发展是渭滨的根与魂。全区坚定不移实施“6422”战略,推动六大优势产业存量优化、四大新兴产业增量崛起,“两带两区”格局加速形成。累计完成技改项目132个,释放产能96亿元,钛及钛合金新材料入选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宝汉天工业母机集群”跻身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传感器产业集聚壮大,建成40余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签约企业28户,压力传感器产业成省级特色集群;数字经济产值超110亿元,互联网产业园入选省级示范园,入驻企业162户,营收年均增长34.5%,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20250821075448670-4-ac3f7.jpg_scale.jpg

文旅商体深度融合 消费活力全面迸发

以“农文旅商体”融合为主线,渭滨区持续激活商旅消费潜力。商贸振兴“五大行动”扎实推进,累计建成茂御酒店等商贸项目103个,新建提升特色街区10条、一刻钟便民生活圈6个,开展“欢购渭滨”等促消费活动500余场次,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85.1亿元。楼宇经济提质增效,盘活闲置楼宇21.5万平方米,建成21个专业楼宇(园区),培育税收超千万楼宇2栋,以0.04%的面积贡献15.6%的税收,蝉联中国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区。

深化文旅融合,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先后建成开放7107、凌云、长岭等5座工业博物馆,开发青铜盲盒等文创产品20余种,定级青铜器67件,7件文物参展国博,“鸡峰山传说”入选省级非遗。晁峪上川成功创建3A级景区,茵香小镇成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石鼓文化城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在业态创新与品牌塑造方面,持续优化经二路“五大商圈”,引进品牌首店40余家,打造4个夜间消费集聚区和3条省级示范步行街;推出寻根祭祖、田园民俗等11条精品线路,油菜花海游、避暑纳凉游入选省级推荐,高水平举办炎帝祭祀、啤酒音乐季等文旅活动超150场,2025年啤酒美食季吸引超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20亿元,年均增长13.4%,“主客如意・近悦远来”的文旅生态日益成形,推动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表达。

20250821075632561-16-1a391.png_scale.png

城乡蝶变生态宜居 品质内涵持续提升

围绕全市“西优”战略,渭滨区全力推进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实施旧城和城中村改造项目28个,南关路棚户区改造如期返迁,累计安置群众近9000人;改造老旧小区334个,惠及5.7万户;新建“口袋公园”20处、公厕75座,新增停车位8281个,打通断头路13条,“外联内畅”交通格局加速形成。城市治理精细高效,创新网格“四长制”模式,建成智慧城市治理服务平台,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全覆盖,连续四年获全市城市精细化管理桂冠。

同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南山美丽乡村休闲带试验段贯通27公里,创建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6个,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突破120万元,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卫生厕所普及率超98%。培育“渭滨五宝”特色产业,3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名录,建成16个市级现代农业园;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下村全部清零,平均收入超120万元,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在生态治理和长效管理方面,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年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97天,渭河支流水质稳定达标,清姜河获评“全国最美家乡河”,森林覆盖率达56.62%,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新推行“一张网”网格化管理模式,划分三级网格3499个,高效处置案件12万余件,垃圾分类实现公共机构全覆盖,市容整治和公共空间管护持续强化,使得城乡全域面貌显著改善。

20250821075447715-82-19b17.png_scale.png

民生为本福祉为要 幸福底色更加鲜亮

坚持以民为本,渭滨区累计民生支出86.8亿元,年均占财政支出83%,推动发展成果公平惠及于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就业创业扎实推进,成立全市首家人力资源产业服务联盟,打造11个劳务品牌,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4万余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万余人次,精准落实减负稳岗、创业扶持等政策,健全“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的服务体系。

教育医疗持续升级,实施“名师名校名校长”工程,新建改建中小学及幼儿园100余所,新增学位6000余个,教育经费投入年均增长超3.5%;新建提升卫生室、中医馆40个,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创成全市首批社会心理服务示范区。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建成全市首家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新增养老床位900个,新建城市书房17个,集体经济补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验全国推广。社会环境和谐稳定,蝉联省级平安区,荣膺平安铜鼎,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立足新起点,锚定新目标。渭滨区以战略视野规划发展蓝图,以民生福祉诠释执政初心,将厚重的文化基因融入现代产业体系,用生态底色绘就宜居画卷。展望未来,这座浸润着历史文脉、奔涌着创新活力的城区,将继续深化“五优”城区建设,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内涵式发展,实干笃定前行,创新塑造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谱写更加辉煌的渭滨篇章。

责任编辑:宝鸡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