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车运钞到秒级跨境:中国银行跨境金融深圳跃迁记

2025-08-27 10:37:43

20250827092948240-86-9914a.png

1980年的一个清晨,罗湖口岸以北的小巷里,一辆借来的自行车碾过泥泞的路面,车后座的麻袋里捆着成捆的钞票。骑行者是中国银行的员工,他要赶在通关人流高峰前,将这些货币送到口岸的兑换点——那里挤满了拎着合同的香港商人,和背着大包小包的旅客。

四十多年后,2025年6月的一个午后,香港居民李女士在尖沙咀的咖啡店轻点手机,通过“跨境支付通”向深圳的女儿转账5000元生活费。女儿马上收到到账通知,手续费为零。这一秒级转账背后,标志着内地与香港快速支付系统已实现互联互通,今后两地居民可实时办理跨境汇款。而这项创新的首单落地,正是由中国银行完成的。

从单车运钞到指尖转账,中国银行在深圳的跨境金融发展史,恰似一部微缩的深圳金融开放史。作为深圳特区跨境金融创新的先行者,它始终紧随改革开放的步伐,凭着探索求新的勇气,在跨境金融的前沿领域里,走出了一条贴合深圳实际的发展路径。

破冰年代:“摸着石头过河”

1978年,早于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中国银行深圳办事处先行分设。中国银行的第一批拓荒者在仅有的两层办公小楼里,从最简单的“存、贷、汇”业务开始,支持深圳早期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很快,1979年中国银行深圳办事处升格为支行,再到1981年升格为中国银行深圳分行,背后是外汇业务的澎湃需求。

金融服务的破冰,始于一个个“第一”。1981年,中国银行为深圳中电投资有限公司开出深圳第一张信用证。这张薄薄的单据,打通了深中电进出口业务的资金通道。

一位当年的退休员工回忆,当时中国银行作为外汇专业银行,只能经营外汇业务。直到1986年,一项石破天惊的政策传来:央行批准中国银行开办人民币储蓄存款业务,打破了“外汇银行不得经营人民币”的铁律。

紧跟深圳特区发展需要,中国银行又一次探索创新。当时国家规定“个人不得持有外汇”,但深圳居民手里的港币越积越多——有香港亲戚给的,还有外资企业发的外汇工资。“我们发现,很多人把外币放在饼干盒里,既不安全,也没法流通。”一位业内人士回忆。

为突破当时个人不得持有外汇的限制,针对当时较多深圳居民持有外汇的实际情况,中国银行在深圳开办个人外币存款业务,将深圳居民手中的外币集中起来,这些资金通过贷款投向特区建设,变成了工业区的厂房、城市的基础设施。

老中行人常说,那个年代的创新都是“试出来的”。没有先例可循,就对照政策找空间;遇到质疑,就用“为特区发展试路”的理由争取理解。

深港联动:从“跨境贸易”到“双城协作”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深港两地的经济联系从“跨境贸易”转向“双城协作”,中国银行的跨境金融创新也进入“深港联动”的新阶段。

这一阶段的标志性突破,是2009年的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当年7月,中国银行为中兴通讯办理深圳首笔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业务。“此举可以更好地规避汇率风险,降低财务成本,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一位业内人士解释。到2010年7月,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突破百亿元,此后一直保持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市场第一的领先优势,并于2024年首次突破2万亿大关。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不断融合发展,中国银行于2018年发布粤港澳大湾区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深港金融市场的“软联通”,在2019年迎来关键一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中国银行推出“大湾区开户易”,香港居民“足不出港”即可开立内地银行账户,至今已服务超30万港人。

在跨境理财领域,“跨境理财通 2.0”的升级更具突破性。2024年个人投资额度从100万元提升至300万元,降低“南向通”准入门槛,北向通产品投资范围新增存款、R4风险等级公募基金。香港居民陈先生通过跨境理财通北向通购买境内人民币投资理财产品,他感慨“像逛香港街市一样方便。”截至 2025年7月,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跨境理财通”签约客户达3.7万户,资金汇划超170亿元,相当于建起一座“财富互通的跨海大桥”。

生态重构:从“单点突破”到“网络互联”

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更多的创新试点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科汇通”的诞生就源于一次“政策破冰”。深圳市福田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转化医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医学研究院”)成为享受首个“科汇通”试点红利的单位。医学研究院是起步于香港的科研机构。“之前,境外汇入科研资金无据可依,科研机构的开办运营面临现实困难。”该研究院执行院长王雪莱表示,“科汇通”为跨境调拨科研资金提供了有效途径,让科研机构能在银行一站式办理各项外汇业务,与工商企业享受同等便利,为技术研发、产业化提供有力支撑。如今,“科汇通”已从河套推广到全国16个地区,成为支持科研国际化的重要工具。

不仅如此,中国银行正构建一个更庞大的“跨境金融生态”,依托“一点接入全球响应”机制,持续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度,助力华为、比亚迪、腾讯等多家深圳本土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以金融力量全力支持“引进来”“走出去”。

赛维时代是一家本土出口跨境电商企业,随着国际业务量如潮水般攀升,正面临着资金跨境结算效率与运营质效的严峻挑战。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敏锐洞察到这一行业痛点,通过对接深圳市跨境电商阳光化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了一条高效的线上收结汇通道。赛维时代单笔收结汇耗时从过去的2天压缩至2分钟,资金到账效率提升了50%,这一显著变化让企业资金流转如鱼得水。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目前,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服务的跨境客户数已突破5万家,在国际贸易结算、跨境人民币结算和结售汇业务量方面持续领跑,稳坐深圳市场头把交椅。

依托集团全球化网络优势,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还是深圳全球招商大会的“老朋友”,坚持为市区两级政府的招商引资工作牵线搭桥——无论是跨境项目推介,还是政企间的需求撮合,都能看到其积极奔走的身影,成为连接全球资源与深圳机遇的重要纽带。值得关注的是,中国银行已连续四年以“牵头联席全球协调人”身份,助力深圳市人民政府成功发行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这一系列举措,为深圳建设富有活力、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持续注入强劲的金融动力。

持续书写的开放答卷

这些金融创新的背后,是嗷嗷待哺的实体经济发展需求,也是更宏大的时代背景镜像——中国已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深圳的外贸出口额连续32年居内地城市首位,企业“走出去”的脚步从东南亚延伸到拉美、非洲。跨境金融的创新背后,早已不是“要不要开放”的选择题,而是“如何更好开放”的必答题。

如今,站在深圳特区成立45周年的节点上,中国银行的跨境金融创新仍在继续:首单落地多项“金融支持前海30条”创新业务,促进跨境结算和投融资便利化;在河套率先实现“科汇通”业务,科研机构开办资金无碍到账。当深圳智造的产品飞往全球各地,当非洲的咖啡豆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走进中国家庭,中国银行书写的不仅是一家银行的创新史,更是中国金融开放的时代答卷——在这片敢为人先的土地上,向着更高质量的开放探索。

来源:金融时报

责任编辑:樊锐祥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