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某市一医院发生“护士下跪道歉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该事件起因是一名护士在为患者拔针时因操作不慎导致轻微出血,患者家属持续施压要求“书面道歉”,最终导致护士情绪崩溃并下跪恳求谅解。这一事件不仅凸显了医患关系的敏感性,也再次将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问题推至公众视野。
这并非孤例。近年来,随着医疗环境日益复杂,医务人员在救死扶伤的同时,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执业健康风险。如何为这些“人民健康的守卫者”构筑一道坚实的防护屏障,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其中,作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保险业在支持医务人员执业保障方面也在贡献着自身力量。在新冠疫情初期,截至2025年2月15日,74家保险公司向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及家属、疾控人员赠送意外险、定期寿险等多种保险保障,总保额约9万亿元。
常态化保障方面,目前,大多数三级公立医院已普遍配置医疗责任险,用于转移医疗机构在诊疗过程中因过失导致患者损害的赔偿责任。此外,部分医院也开始探索对医务人员个体风险的分担路径。例如,泰康养老于2023年4月初研发并备案通过全国首个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津贴保险,为发生特定血源性传染病(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职业暴露不良事件的医务人员提供津贴和确诊保险金,试点半年就覆盖全国64家三级医院的10万名医护职工。
此外,还包括面向患者的手术意外险,以及医务人员意外险、职业暴露险种等。一些医院还为职工设置大病救助和意外伤害基金,为医务人员提供额外的医疗救助和经济风险分担。
然而,这些保障措施仍显零散,覆盖面有限。尤其在职业暴露这一高频、高危、高心理负担的风险领域,专属保障仍存在较大缺口。《医务人员执业健康风险与保障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101家三级公立医院中,仅有3家医疗机构配置了职业暴露津贴险,为商业保险机构赠送。有16家三级医院购买补充医疗保险,20家医院购买了意外险。相比之下,医疗责任险覆盖率虽达73%,但其赔付对象主要是医疗机构,难以直接缓解医务人员个体的经济与心理负担。
事实上,医院对执业暴露保障的需求十分迫切。《白皮书》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医院希望配置职业暴露津贴险,但受限于预算压力,多数医院愿意承担的年度保费不超过20万元。
因此,填补职业暴露等关键风险保障缺口应受到更广泛的重视。只有把医务人员的切实需求放在首位,保险公司发挥好风险保障作用,才能与人民的健康守卫者同频共振。
面向未来,对于医院而言,应重视发挥多层次保险保障作用,利用各类保险保障产品,实现高风险操作流程化、风险处置规范化、员工补偿人性化、兜底保障制度化。完善执业健康风险相关保障责任,如将职业暴露津贴、暴力伤害误工费、失能护理金等纳入保障范围,为医务人员分担风险并减轻经济负担。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要与医疗机构紧密合作,基于新形势下医务人员的执业健康风险,通过创新保险产品、优化理赔流程、合理保费标准、扩大保障范围等,进行综合性保障设计,为医务人员构筑起全面的执业健康风险保障屏障。同时针对团体性保障需求,建立“团体保险优惠”合作模式,降低保费支出,提高参保积极性。
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一位白衣天使,在守护他人健康的同时,也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朱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