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由中国铁建国际集团承建的圭亚那新德梅拉拉河大桥顺利合龙。这座全长约2900米的大桥,是圭亚那迄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的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大桥建成后,将成为加勒比地区地标性建筑,打通大西洋与圭亚那内陆的交通要道。
在这座跨海大桥的建设过程中,一支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中国铁建国际集团中圭连心桥青年突击队成为工地上的主力军。他们以专业与拼搏,在异国他乡诠释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担当。
2025年8月28日,圭亚那,中国铁建国际集团中圭连心桥青年突击队成员在新德梅拉拉河大桥项目施工现场合影。中国铁建国际集团供图
“哪里有需要,我们就要去哪里。”中国铁建国际集团加勒比公司桥梁工程师武帅的回答干脆利落。毕业于国内土木院校仅一年的他,如今已成为架桥机主管。过去,他在课堂上推演复杂的力学公式;如今,他能凭经验判断电机运转声的细微变化,能在突如其来的海风中迅速下达指令,能在梁体轻微晃动时找到稳定的平衡点。
在新德梅拉拉河大桥建设中,中国铁建国际集团青年突击队被称为项目的“尖刀班”,专攻技术难题。他们平均年龄不足30岁,技术专才却涵盖施工、焊接、测量等多个领域。这里没有论资排辈,只有谁的方案更优、谁的干劲更足。正是在高温酷暑、陌生环境和技术挑战的磨砺中,这些青年迅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海外尖兵。
大桥合龙是一场对精度与耐力的双重考验。合龙段施工要求毫米级精度,且必须在凌晨低温稳定时段完成,以避免温差引发变形。中国铁建国际集团加勒比公司桥梁工程师李沛带领团队连续7天监测梁体温度,建立预测模型。“决战”之夜,他们在探照灯下严阵以待。当温度降至预定值时,青年们迅速完成操作,实现毫米级精准锁定,随后完成混凝土浇筑和72小时不间断养护。
2025年5月4日,圭亚那,李沛(右)和外籍工程师在新德梅拉拉河大桥施工现场讨论技术问题。中国铁建国际集团供图
当数据最终显示各项指标优于设计标准,队员们用红肿的双眼和汗湿的工服换来了一声胜利的欢呼。“这场时间与精度的赛跑由我们上演。”李沛的自豪写在脸上。对于这群年轻人来说,每一次极限挑战,都是用青春奋斗定格的历史瞬间。
如果说合龙是大桥建设的“心脏手术”,那么主塔施工则是意志与责任的考验。在112米高空的主塔锚固区,中国铁建国际集团加勒比公司桥梁工程师王一鸣带队迎战暴雨。施工窗口期不足6小时,如果不能按时完成混凝土浇筑与防护,工程将面临质量和工期风险。
2025年7月22日,圭亚那,王一鸣(右)在新德梅拉拉河大桥施工现场指导当地工人操作。中国铁建国际集团供图
暴雨中,队员们在灯光和雨雾交织的环境里一次次复核点位,汗水与雨水模糊了视线,却没有模糊他们的专注。数小时后,最后一车混凝土顺利入模,防护措施落实到位,数据稳定达标。
“时间就是命令,质量就是责任。”王一鸣说。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作风,让青年突击队一次次成功闯关,赢得同事和领导的信赖。
新德梅拉拉河大桥不仅是一项基础设施,更是一座友谊之桥。它连接两岸,也连接中圭两国人民的心。中圭连心桥青年突击队的奋斗故事,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青年群体奋发有为的缩影。他们跨越山海,把课堂知识转化为工程实力,将青春理想融入跨国合作,把奋斗的坐标定格在加勒比海岸。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赵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