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单生“金”

2025-09-01 13:51:13 作者:章丽铃

20250901104903729-18-68996.png

在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8月的连城湖,阳光将鱼塘晒得发亮。

“今年1月,我又贷了280万元,一到账,就订购了优质鱼苗,现在的草鱼体长达到40cm,体重在4公斤左右。”望着精养的鱼塘和大水面,江小牛难掩喜色。

江小牛已经养鱼8年,鱼塘从300亩扩大到9420亩,收入从400万元增加到1200万元。一路上,保险人陪了他一年又一年。

遇险时,保险单就是“定心丸”

自2021年开始,江小牛每年都在国元保险枞阳支公司给鱼塘投淡水鱼养殖保险,保水质突变、病害,还有极端天气导致的损失。其中,精养塘保额4000元/亩,大水面保额600元/亩。

2022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病虫害突袭鱼塘,3天就死了3万斤草鱼。“当时心都凉了,鱼塘第一次出险,能赔多少,我心里没底”。

忐忑中,第二天,江小牛等来了查勘员,划着小船在鱼塘里取样、清点死鱼。“最后赔了50.4万元,正好够买新鱼苗和消毒设备。”江小牛说,要是没这保险,那年得亏很多。

在枞阳,像江小牛这样靠保险扛过风险的养殖户不少。2023年,浮山镇的荣达合作社养殖的鱼突发疾病,获赔36万元;2024年,藕山镇的养殖户钱海堂的鱼塘被暴雨所淹,获赔32.48万元。

“以前养鱼像赌钱,看天吃饭;现在投了保险,心里踏实,就算出事也能爬起来。”钱海堂说。

2022年至2024年,仅枞阳县淡水鱼养殖保险,国元保险枞阳支公司就赔付了1824万元,帮212户养殖户渡过难关。

愁钱时,保险单成了“通行证”

对养殖户而言,保险就是“安全网”,先保住本,才能谈发展。

2022年,拿着赔款,江小牛的鱼塘重新启程。到2023年底,收入近1000万元,江小牛有了扩大规模的想法。

“想在开春扩种优质鱼苗,光鱼苗钱就得250万元,再加上饲料、人工,手里的钱周转不开。”江小牛说,“我试过找银行,可没抵押物,贷款额度总上不去。”

转机出现在国元保险枞阳支公司当年12月的一次走访。“江老板,你这9420亩鱼塘都投了保险,保单能当‘信用凭证’去贷款”。

“保险单不光能赔损失,还能帮着借钱?”在江小牛半信半疑中,该公司帮他联系了枞阳泰业村镇银行。

2024年1月初,300万元信用贷款顺利到账,江小牛立刻订了100万尾优质鱼苗。

“以前搞农业总觉得束手束脚,现在有保险护着、有贷款推着,敢往水里投钱了!”2025年初,他又新增了280万元贷款加大投放密度。

广覆盖,“保险+信贷”活水润多业

“我们从2023年开始推出‘保险+信贷’业务,目前在全县16个乡镇全面铺开,涵盖淡水鱼养殖、水稻种植、特色小龙虾养殖等多个领域。”国元保险枞阳支公司经理张龙华说,仅2025年上半年,该支公司通过“保险+信贷”模式已为342户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1.12亿元。

在枞阳县,不仅水产养殖户,种水稻的、养小龙虾的,都知道保险单能派上大用场,而通过保单获批的贷款都用在了刀刃上。

国元保险枞阳支公司农险部经理张皖枫的台账上记录着一组调查数据:汤沟镇的新丰牧业今年2月贷了100万元,用于扩大生产;枞阳镇的小麦、水稻种植户周某,今年获得80万元贷款,用以购买农资;钱桥镇的小龙虾养殖户唐某凭借小龙虾养殖保险2月拿到30万元贷款,扩建了虾稻共作基地。

据悉,该支公司将进一步扩大“保险+信贷”的覆盖范围,逐步拓展到果蔬种植、畜禽养殖等领域,让更多农业经营主体受益。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章丽铃)

责任编辑:庞淳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