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部长怀进鹏9月1日在《学习时报》发表署名文章《以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提出,紧扣人才自主培养与科技自主创新这个战略重点。锚定国家战略和科技发展,立足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有目的、有组织地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改革,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促进科技迭代,服务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
具体来看,一是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的重大问题,打破校际、校内学科壁垒,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方案、机制,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计划,建设核心课程、教材、师资和实践项目平台。二是促进人才培养供需适配。完善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提升对人才需求的感知和匹配能力。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健全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三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入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通过高强度稳定支持、长周期评价,大力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潜心开展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研究。加快国家大学科技园优化重塑,系统布局建设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布局建设高等研究院,探索培养技术经理人,打造有中心、有区域、有节点的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四是推动职业教育“新双高”改革。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促进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大规模培养高技能人才。
怀进鹏称,紧扣教育数字化这个新赛道。抢抓数字化特别是人工智能带来的新机遇,围绕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以及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
比如,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加强人工智能前瞻布局,鼓励各地各校试点探索培育未来教师、构建未来课堂、筹划未来学校、创设未来学习中心,在打造教育大模型、构建能力图谱、探索未来教育新形态等方面实现突破。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细化实化任务举措。这一系列重大部署,为我们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指明方向。
怀进鹏提到,当前,教育领域“量”的短板已经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质”的需求更加凸显,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和质量充满期盼。同时,我国人口发展呈现新的趋势性特征,人口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对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可持续性带来挑战,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前瞻性、科学性、动态性提出更高要求。
紧扣教育公共服务这个坚实基石。积极适应人口峰谷变化的影响,把资源调配机制建设作为扩优提质的战略抓手,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
怀进鹏介绍,一是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教育资源调配机制。加强各学段学龄人口依次达峰预测和预警研究,做好教育资源配置前瞻布局,确保初中阶段平稳渡峰,高中阶段教育资源大幅扩充。二是持续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加强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着力缩小城乡、校际教育差距。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同步统筹普及普惠、布局调整和师资建设。把振兴县中作为关键枢纽点,改善县域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建设一批综合高中和科学高中。三是以“双减”撬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结合减负、提质、扩优、增效布局“双减”工作,健全减负提质长效机制,推动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四是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构建终身学习制度,不断完善资源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探索线上非学历、学历教育学分认证及学历学位授予新机制。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李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