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通讯员 温子瑞 张政文 高倩)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承载着厚重的记忆,它们是民族精神的见证,也是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神木市贺家川镇,曾是战火纷飞的抗战前沿,军民携手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如今,它又以绿色发展的崭新姿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谱写出红色传承与绿色发展交织的动人篇章。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在神木市贺家川镇彩林村的抗战烈士纪念塔前,原村党支部书记贺丕鱼深情吟唱着。这座矗立在村中的纪念塔,宛如一位历史守护者,静静诉说着往昔的烽火岁月。
70多岁的贺丕鱼,从小听着有关纪念塔的故事长大:“这塔是为纪念1940年至1945年晋西北抗战牺牲的烈士建的。当年日军打到山西,晋绥边区机关和一二〇师后勤部队撤到彩林村,咱老百姓跟着部队一起抗敌,好多人都把命丢在了这儿。”
时间回到1940年2月,日军侵犯晋西北,山西黄河沿线城市相继失守,晋绥边区机关及一二〇师所属部队机关撤至神府沿河地区。彩林村因地处黄河西岸,是重要水上码头,成了一二〇师后勤机关的驻扎地。在这里,部队与群众并肩作战,留下了军民同心抗敌的珍贵历史。
这座纪念塔高约15米,通体石质,基座分两级,占地面积208.45平方米,塔身三层、顶部为四棱锥体,整体透着庄严肃穆。“塔上镌刻着贺龙、关向应、林枫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题词,每一处铭文,都是对英烈的缅怀,也是对军民团结抗战精神的镌刻。”贺丕鱼说,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铭记历史、奋勇前行。
如果说彩林村的纪念塔是镌刻英烈的“丰碑”,那么贺家川村的晋绥军区后方医院旧址,便是承载战地温情与抗争精神的“生命堡垒”。从彩林村出发,沿着历史的车辙前行,记者来到了神木市贺家川镇贺家川村的晋绥军区后方医院旧址。
1938年,日军进攻晋西北,黄河沿岸的八路军一二〇师及晋绥边区所属单位移驻神府地区,这里便成了晋绥军区后方医院的驻扎地。医院刚驻扎时,贺家川周边村民自发合家并户,腾出自家的热炕给伤病员住,不少群众主动当义务护理员,日夜照料伤残战士,还有人帮忙抬伤员、送蔬菜、担水砍柴,用行动筑牢了“军民共护医院”的防线。“当年,200余名医护人员在这里救治过无数负伤的战士,最多的时候,驻扎的工作人员和伤病员达2000余人。”晋绥军区后方医院旧址陈列馆管理员孟军军说。
在这里,还有一段国际主义援助的温暖记忆值得我们铭记。1938年5月,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从延安前往晋察冀抗日前线,5月16日途经这里,停留了整整六天。这六天里,他诊治了200多名伤病员,为20多名重伤员做了手术,还指导医护人员制作托马斯夹板,甚至给受伤战士献血。这是八路军医护人员第一次见证采血与输血全过程,也成了他们学习输血技术的开端。“这里还原了白求恩大夫做手术的场景,当时为了能让医护人员观摩学习,又避免做手术过程中病人感染,因此搭建了二层观察台。”孟军军在展馆内向记者介绍道。
从1938年到1944年,医院以“主院+分散医疗点”的形式灵活避敌,抗战时用草木灰消毒、桦树皮做夹板、草药替代西药救治前线伤员,还培养了基层医护员。如今,旧址经过修复,还原了土炕病床、简易手术台等场景,陈列馆里的木质听诊器、手术刀、伤员衣物,都在诉说着那段艰苦而又坚定的岁月。
烽火岁月的抗战精神,如今已化作贺家川镇发展的 “红色引擎”。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贺家川镇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而是依托自然禀赋,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走出了新的发展路径。依托“一河一川”的地理优势,该镇同步深耕特色农业,重点培育红枣、蔬菜、畜牧、药材等产业,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万亩,红枣保存面积达到4万亩,在丰劳山村发展起900亩山地苹果园,温路家村盛园合作社建起60座温室大棚......特色农业不仅充实了村民的“钱袋子”,更与红色旅游相得益彰,共同绘就出贺家川镇产业兴旺、百姓富足的乡村振兴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