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退就诊卡余额”公共服务优化永无止境

2025-09-02 16:57:03 作者:张玉胜

去医院门诊办了就诊卡、交了预交金,看完病后,这张就诊卡再也没用过,里面的余额怎么办?日前浏览安徽多家医院官方网站发现,不少医院发布了清退门诊预交金公告。尽管不同医院清退预交金的流程和方式不一,但相关进程显示,这些“沉睡”的就诊卡正在得到全面清理。原来,不久前,安徽省卫健委、财政厅、医保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规范公立医疗机构预交金管理实施工作的通知》,明确全省公立医疗机构自2025年3月31日起全面停止收取门诊预交金,同时在12月31日前完成存量门诊预交金的资金清算、退款工作。

20250902151811131-42-4524a.png

预交金是指患者在门诊或办理住院前预先支付的一笔押金,作为后续治疗费用的一种保障,这也是公立医院传统的收费方式。曾几何时,诊疗卡预存制度如同一把双刃剑,在提升就医效率的同时,也悄然滋生了资金沉淀的问题。那些被遗忘在角落的零散余额,并非简单的数字堆砌,而是普通民众对医疗系统信任的直观体现。小卡片,大民生。清退“沉睡”就诊卡余额,不仅是在维护公民个体的细微权益,更折射出社会治理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这一举措背后,蕴含着优化医疗服务、保障群众权益、提升治理效能的多重意义。

医院门诊预交金制度的初衷是为了保障医疗机构的运营效率,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部分医院利用预存资金池来缓解现金流压力,进而衍生出“强制预存”和“余额不主动退”等行业潜规则。这些现象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加剧了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安徽果断叫停门诊预交金,既是对不合理制度的纠正,也是构建新型医患关系的重要一步。

从更深层次来看,这一举措有助于推动医疗资源的公平配置,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微观体现。患者无需再为预存资金而担忧,选择医院的自主权也随之扩大,基层医疗机构有望吸引更多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同时,资金沉淀的减少将倒逼医院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提升诊疗质量上,而非资金管理。近年来,国家卫健委等部门持续推进“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聚焦群众看病就医的痛点堵点。清退“沉睡”就诊卡余额,正是疏通民众就医堵点的生动实践,体现了政策落实的穿透力和执行力。

各地因地制宜的创新举措同样值得称赞。这些做法既保证了资金的安全,又兼顾了不同群体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清退过程全程透明公开,消除了群众对资金流向的疑虑,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这种“把小事办实、把实事办好”的作风,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延续。

从“一卡通”到“零门槛”,从“预存制”到“即付即用”,就诊方式的变迁见证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清退“沉睡”就诊卡余额这一行动启示我们,公共服务的优化永无止境,关键在于能否敏锐捕捉群众的需求;制度创新既需要勇气魄力,更需要系统思维;民生工程的价值不在于规模大小,而在于能否真正触及百姓的心坎。正如一位市民所说:“没想到多年前的几块钱还能找回,政府的贴心让人心里暖暖的。”这或许就是对清退“沉睡”就诊卡余额这一举措最朴实、最真挚的赞誉。

来源:燕赵晚报   作者:张玉胜

责任编辑:王立钊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