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不仅是热带雨林与多样文化的交汇处,还正逐步成为中老两国“健康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一批批医疗团队跨越国界,一次次远程诊断穿透时空,一场场培训交流凝聚共识——在这里,医疗不再局限于国境之内,而是成为连接民心、传递健康的桥梁。
缘起:从“看病难”到“家门口”看中国医生
“虽然现在患者情况有所好转,但我们还建议患者留院做进一步检查,确诊后才能做下一步治疗,把病情根治……”在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的病房里,副主任医师陈丽芳正在与一位来自老挝勐新县的患者家属探讨病情。在医院里,来自老挝的患者还有很多,他们每个人都是西双版纳州开展跨境医疗合作的缩影和受益者。
救治老挝患者
老挝北部山区医疗资源匮乏,许多患者不得不跨境求医。然而,语言障碍、流程不熟、医保不通等问题,一度让“来中国看病”成为许多老挝患者望而却步的选择。为破解跨境就医难题,西双版纳自2014年起,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支持下,启动“中国—东盟10+1中老医疗卫生服务合作体”项目,探索出学科扶持、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互访交流、技术合作、远程医疗和联合演练等多种合作方式,累计培训老方医护人员近1000人次、接诊老挝患者超2.5万人次。
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普外科护士长玉温儿从2014年起就参与了中老跨境医疗合作项目,她多次跟随医疗队前往老挝北部五省开展交流,为当地医护人员提供临床护理培训和技术指导,为当地百姓进行义诊和健康宣教。“我手机里有二、三十位老挝患者的联系电话,他们有什么问题都喜欢来问我”。玉温儿说,老挝患者来中国看病不容易,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由于自己是傣族,傣语与老挝语相近,彼此之间习俗也相通,沟通起来比较方便,也更具亲和力。
为老挝患者做检查
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根据实际,组织医院的女性傣族医生和护士,成立了一支女子翻译队,专门为前来看病的老挝患者充当翻译,提供预约就诊、支付、通关等医疗服务。玉温儿也是女子翻译队的一员,在长期的交往中,与许多老挝患者成为了朋友,彼此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和信任。“每当看到经过我们治疗和护理的老挝患者康复回家、医护人员学成归国,我成就感满满的!”玉温儿自豪地说,像她这样的医护人员还有很多,他们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在为这条“健康丝绸之路”添砖加瓦。10年耕耘,如今,“中国西双版纳医生”在老挝北部六省医疗领域已成为信赖与专业的代名词。
实践:从“单点帮扶”到“体系共建”
曾经的“中国医疗队”奔赴老挝,开展医疗救治、义诊、紧急救援设备和物资捐赠等医疗服务活动,如今的“中国医疗队”已从单纯的医疗服务向体系建设全方位拓展。
依托中国—东盟中老医疗卫生服务合作体,西双版纳州建设了中老跨境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先行示范区,在老挝南塔省医院等6家机构挂牌“中老共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健康中心”;在学术共建层面,推动中老传统医药联合研究,与老挝卫生部传统医药研究院合作开展傣药资源普查、临床疗效验证,促进民族医药成果跨境转化;协助老挝北部南塔、沙耶武里、乌多姆赛和丰沙里4省医院建立紧急救援队,其中南塔省医院救援队为老挝全国首支紧急救援队;创新构建了“诊疗通道+远程医疗+示范区”三位一体的跨境医疗服务模式,各级医疗机构均开通外籍危急重症患者绿色通道,对转入患者的诊疗过程与老方共享。
为老挝南塔省医院培训建立紧急医疗救援队
“西双版纳州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搭乘‘一带一路’快车,主动推动医疗卫生服务‘走出去’,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州与老挝、泰国等周边国家医疗合作日益紧密。”西双版纳州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刀文胜说,近年来,通过医疗救治、来访交流、人员培训、传染病联防联控等方式不断深入合作,与周边国家人民和睦相处、友谊更加深厚,医疗合作硕果累累。
在老挝义诊
2019年12月,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与老挝北部三省医院建立“跨境远程心电诊断网络”。通过5G技术,心电数据实时传输,中方医生在线诊断,迅速反馈。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远程心电诊断6832例,显著降低了急性胸痛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2024年11月,该网络进一步扩展至老挝北部五省,覆盖更多偏远地区。此外,远程会诊、影像共享、急诊转诊绿色通道等多项服务相继落地,实现了“检查在老挝、诊断在中国”的高效协作模式。西双版纳与老挝之间的跨境医疗合作,已从单纯的技术交流,发展为人才、技术、标准、文化的全方位深度融合,成为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支柱,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医疗卫生合作提供了生动实践。
育才:从“输血”到“造血”的关键转变
“老挝医疗体系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人才素质不足是主要短板,表现在管理理念滞后、专科能力薄弱、操作不规范等方面。”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副院长李婷婷介绍,人才是跨境医疗合作的核心支撑,老挝医护人员专业能力薄弱、管理理念滞后,是制约其医疗发展的核心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西双版纳州立足实际需求,聚焦老挝北部省份医院的软实力建设,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养,通过多种方式系统提升当地医护人员专业水平,为其建强本土医疗人才队伍。多年来,与老挝多省实现卫生人员互访超1000人次,接收短期进修人员500余人次;与昆明理工大学联合开展院校培训,联合招录、培养首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留学生20人;针对老方实际需求,开展短期临床适宜技术规范化培训,累计培训老挝医护人员238名;举办继续医学教育项目16期,覆盖学员640人次;开展急诊、重症、感染控制等专项培训,累计培训老方医护人员近1000人次;举办老挝北部6省医院感染管理培训班、边境地区涉外医疗合作高级研修班等,培训医疗卫生人才500余人。同时,还组织编译了《中老边境地区常见急性中毒救治手册》和《中国—老挝北部边境地区5省医院护理适宜技术规范化教程》等中老双语教材,为培训提供标准化教学资源,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老挝临床医护人员快速诊断和救治患者提供科学指引。
刚刚在西双版纳培训结束的老挝医生波阿娇表示:“在西双版纳培训期间,我跟中国医生学到了很多,收获很大,我学到的不仅是医术,更是一种关怀和责任。我相信,这种跨国的医疗合作,不光能提升双方的技术水平,还能为更多病人带去帮助”。她希望以后能在热带疾病防治、基层医疗建设、医学科研等方面继续跟西双版纳合作。
临床适宜技术培训—指导老挝乌多姆赛学员做胃镜检查
“虽然我们与老挝的医疗合作有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如医疗费用负担较重、医保结算体系尚未打通、语言沟通障碍等问题”。李婷婷说,下一步,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将与周边国家卫生部门共同致力于建立常态化协商机制,统一部分诊疗标准,在常见病、多发病领域,如传染病、急诊急救,推动临床路径互认,减少因标准差异导致的治疗障碍。同时,还将加强院内翻译队伍建设,探索“远程视频翻译”模式,在复杂病例会诊时,通过线上平台连接专业医学翻译人员,提高沟通效率。
西双版纳与老挝北部之间,跨越国界的"健康共同体"正逐步形成,这条“健康丝路”不仅传递着先进的医疗技术,更承载着中老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信任,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中温暖的人文纽带和“连心桥”。
来源:云南网 杨元元 楚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