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建筑行业快速发展,质量风险管理成为行业与监管机构关注的核心议题。近日,慕尼黑再保险发布《共建建筑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IDI)可持续发展新生态》报告指出,IDI作为一种国际成熟的风险管理工具,自2006年引入中国以来受到广泛关注。然而,过去20年实践表明,IDI在中国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
建筑成本和维修成本上升
慕再指出,受产能和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影响,过去10年建材价格整体震荡。尽管近年价格有所回落,但在房地产投资高热度时期曾出现明显上升,且由于成本托底,长期价格较稳定。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推动住宅造价逐年上涨——以上海为例,近5年工程造价增幅约为40%。在中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这一趋势预计将进一步加剧。
同时,建筑技术更新与施工工艺改进带来成本增加。为满足更高建筑质量与环保标准而被引入的新型建筑技术和材料,在提升建筑品质的同时也拉高了建设和维修费用。这些创新型技术往往需要配备专业化施工队伍,而相关人才的稀缺导致人工成本上涨。
在维修阶段,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可能带来更多难题:如小众特殊材料难以匹配替换件,不得不整体更换;智能化建筑系统的维修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和特殊设备,成本远高于传统建筑维修。建筑成本和维修成本上升使得保险公司在处理IDI理赔时,赔付金额可能大幅超出预期。
与此同时,IDI近年来的费率并未相应上调,这给保险公司带来沉重的财务负担,压缩了利润空间,甚至导致IDI项目亏损。
此外,IDI周期通常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慕再指出,在IDI承保时,保险公司难以在前期精准判断长尾风险。随着时间推移,风险状况不断演变,导致对潜在损失的预估存在较大偏差。
IDI面临系统性风险
建筑工程质量缺陷是IDI业务的核心风险源,IDI系统性风险损失场景集中体现在材料、工艺与设计三大维度。这些系统性风险叠加隐蔽性、滞后性与群体性特征,不仅大幅推高赔付成本,更因责任界定模糊、修复专业性强、风险预判困难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保险公司运营压力与理赔纠纷风险,严重制约IDI市场健康发展。
针对以上系统性风险,慕再认为,保险公司经营IDI需采取全局性思维,构建一个涵盖材料、施工、环境和监管等维度的风险管理框架,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风险。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因素并实施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既能显著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水平,促进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也能切实有效保障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IDI风控服务与保险保障并行的模式,对推动建筑业长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慕再指出,在中国IDI理赔实践中,多方主体的利益博弈与复杂现实因素交织。从主体层面看,保险公司、建筑企业、业主及第三方质量鉴定机构在理赔流程中立场各异:保险公司出于风险控制与成本考量,倾向于严格审核赔付条件;建筑企业则普遍存在责任规避倾向,常对质量缺陷归因提出异议;业主作为求偿方,部分因求偿意识薄弱,未及时留存质量问题证据,或在理赔受阻时缺乏维权能力与决心,部分则因过高预期而与保险公司产生对抗。多方在责任认定环节难以达成一致,如建筑材料老化、施工工艺缺陷或使用不当等因素常导致责任划分模糊,加之损失评估标准难统一,直接拉长理赔周期、降低效率。
此外,第三方质量鉴定机构资质与水平参差不齐,进一步加剧了理赔困境。在缺乏统一规范的鉴定标准情况下,不同机构对同一质量问题的鉴定结论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导致鉴定报告的权威性与公信力难以得到保障。这不仅容易引发保险公司与被保险人对鉴定结果产生信任危机,也为法院在审理IDI理赔纠纷案件时的证据采信带来挑战。
慕再认为,推动IDI在中国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形成系统化的行业协作:通过完善法规和标准,推动IDI与技术检查服务机构(TIS)的标准化应用,确保证据留存和责任链条制度化;提升市场对IDI长尾风险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认知,强化风险管理能力,借助TIS、动态定价和组合管理降低不确定性;进一步完善追偿机制,推动专业责任险渗透,打通“IDI主险—责任险追偿”的风险分摊闭环,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市场生态。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建立透明、高效、可持续的IDI生态,真正实现“风险可控、责任可追、质量可提升”,为中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提供坚实保障。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谭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