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收自闭症学生违法又失德

2025-09-10 16:45:17 作者:邓随新

一纸录取通知书,承载着多少家庭的希望与梦想。然而,这一纸录取通知书握在手里还没焐热,校门却对自闭症学生关上了。据报道,近日,广东某职业院校以“不知晓病情”“怕影响其他学生”为由,在报到当天劝退已录取的自闭症学生,引发社会广泛热议。这操作实在让人看不懂,更让人心里不是滋味。这不仅触碰了法律红线,更背离了教育的初心,是教育的失格。

大数据告诉你自闭症儿童现状,结果让人揪心…——媒体报道-上海东方启音

“不知晓”不能成为违法拒录的挡箭牌。学校一句“面试人员不知晓病情”,试图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怕影响正常学生”,这话听着就扎心,暴露的是对特殊教育认知的浅薄。自闭症不是传染病,而是神经多样性的自然呈现。《2022年度儿童发展障碍康复行业蓝皮书》指出,孤独症谱系障碍人群超过1000万人,其中0—14岁儿童约有300万—500万人。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渴望被接纳的生命与家庭。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岂能先于社会贴上歧视标签?学校和残联合作的本就是残障招生项目,怎么到了自闭症学生这里,就成了“特殊”的例外?肢体残疾、言语残疾能收,自闭症就不能收?难道残疾还分三六九等,教育公平也要看“残障类型”下菜碟?

更关键的是,这事儿压根不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要求的残疾考生入学。教育部、卫健委和中残联联合制定的招生体检指导意见,也从未将自闭症列为高校拒录事由。校方在发放录取通知书后反悔,既构成违约侵权,更是对法律尊严的公然挑战。李同学报考时提交了残疾证,没藏着掖着,反倒是学校自己的招生程序出了疏漏,最后却要让学生来承担后果,这道理讲不通,更站不住脚。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一个都不能少”的坚守,是“人人皆可成才”的信念。从国家层面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到《广东省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政策春风早已吹拂大地。但再好的政策,也需基层执行者用真心去落实。学校作为育人之地,本该是破除偏见的地方,却反过来用怕影响他人的理由制造隔阂,这不仅寒了学生和家长的心,更背离了教育的初心。

当院校将自闭症学生挡在校门外时,挡住的不仅是一个孩子的求学路,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一个社会的文明温度。眼下,广东省残联要和学校沟通解决此事,这是好事。但解决问题不能只停留在“是否接收李同学”这一步,更要追问:招生程序为何会出现疏漏?对自闭症学生的教育支持体系是否缺失?“残障类型歧视”的思维定式该如何打破?

录取通知书不是随意张贴的“小广告”,想贴就贴,想撕就撕。它承载着一个学生的期待,也代表着一所学校的信誉,更关联着法律的尊严和教育的公平。别让一张轻飘飘的“拒收通知”,凉了弱势群体追求梦想的热情,也别让教育公平的底线,在“怕麻烦”“怕影响”的借口里失守。毕竟,每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以待,每个梦想都不该被轻易辜负。期待广东省残联的介入能带来转机,更希望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能铭记:录取通知书上的印章,印的是教育公平的承诺,刻的是立德树人的初心。让每个残疾孩子都能像健全人一样走进校园,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不是选择“好教”的学生,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好教”。

今天我们为自闭症少年推开这扇门,明日将有千万个“不一样”的灵魂能被世界温柔相待。教育的真谛,不在于筛选出所谓“正常”的学生,而在于让每个独一无二的生命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来源:红网   作者:邓随新

责任编辑:王立钊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