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湖北一位父亲送女儿上大学时与女儿“拉钩”约定:每月2000元生活费分四次发放,最后一次500元“全勤奖”为女儿每天主动联系家人后获得。这番“操作”引发热议,赞弹之声不绝。父母舐犊情深固然可敬,然细察之下何尝不是种以爱为名的微妙控制?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而最深远的爱,莫过于学会适时放手。
这位父亲说“女儿第一次离家远行难免牵挂”折射出万千父母的共同情感,但女儿都是成年人了,大学阶段是青年走向独立的关键期,需要心理空间进行自我探索和成长。父母的“分离焦虑”不应通过过度介入子女生活来填补。健康的亲子关系,应当是独立个体间的平等对话,而非永远的父母主导与子女依赖。
虽然父亲的要求看似不高,“一个标点、一张图片”即可,但这种形式的“考勤”,其内核已从自发的情感流动,转向了带有约束性的“打卡”,无疑是对子女心理独立空间的一种挤压。
家庭成员之间的定期联络本应是自发、纯粹的情感交流,若每一次联系都伴随着经济回报的隐性期待,这种情感交流便失去了纯粹性。
真正的爱,是敢于放手让子女去经历风雨的勇气。父母应当相信,十八年的养育已经赋予孩子基本的判断力和应对能力。与其用“生活费分段发放”的方式来维系联系,不如建立基于信任和尊重的沟通模式:不过度追问,不频繁打扰,让亲情成为子女展翅高飞时永远的安全港湾,而非牵绊脚步的温柔绳索。
回想《哪吒2》结尾,龙爸敖光不以爱“绑架”儿子回归深海,而是放手让敖丙回头奔向哪吒,让儿子勇敢闯荡自己的路,哪怕他有可能激进冒险、付出代价。
养儿育女的终点是各自的独立,最好的亲子关系,不是永不分离的依赖,而是彼此守望又各自精彩的平衡。父母之爱最伟大的时刻恰恰在于放手的那一刻——真爱从来不是占有,而是成全。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