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绑手写教案,让减负落到实处

2025-09-12 17:00:32 作者:吴昆成

教师节当天,无锡新吴区教育局正式发布《关爱教师十条》,明确提出“取消教师手写教案硬性要求”等十条举措。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直指教师负担过重的现实痛点,令人眼前一亮。尤其在长期存在“重痕迹、轻实效”管理惯性的背景下,敢于松绑形式化要求,殊为不易。

中国教师节的由来及意义 中国教师节是谁提出的_万年历

这“松绑”二字背后,实则折射出一种长期存在的张力:一边是如湖北的程启明老师那样,四十年手写四百万字教案,被赞为“活动的物理教案博物馆”的极致坚守;另一边,则是大量一线教师在非教学事务挤压下,为应付检查而不得不重复誊抄的疲惫现实。

坚持手写教案其实是一件很棒的事情。那种一笔一画沉淀下来的专注与坚守,本身就是教育精神的生动写照。这种朴素而深沉的职业情怀,值得尊重与传承。但问题在于,个体的精神高度不应成为制度强制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虽规定教师有“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义务,却从未具体到规定教案必须手写。将一种值得尊敬的习惯变为普遍性要求,反而可能陷入以少数榜样衡量多数日常的管理误区。

事实上,备课的核心在于教学设计的质量,而非呈现形式。有的教师习惯纸上推演,边写边思;有的则善于用电子文档整合资源、动态调整、跨班复用。特别是在多课头、跨年级任教的现实中,电子教案在效率、检索与协作上的优势难以替代。它减少的是重复劳动,释放的却是用于研课、辅导和学生互动的时间。这并非偷懒,而是技术理性对机械重复的合理回应。真正的质量把控,应聚焦于课堂实施与学生反馈,而非教案是否“看得见、摸得着”。

当然,也有人担忧:一旦放开形式约束,是否会降低备课认真度?这种顾虑可以理解,但解决之道不在“一刀切”的管控,而在专业评价机制的完善。可通过教研组集体备课、教学反思交流、课堂观察追踪等方式,强化过程指导。若只盯着“有没有写”而忽视“写得好不好”,反而会催生大量应付检查的“表演式教案”,徒增负担又无助教学。

取消手写要求只是减负的一个支点。无锡新吴区教育局政策的出台,体现了对教师职业生态的深入体察。但政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发布,更在于执行的一致性与监督的有效性。再好的政策,若执行中出现“上热中温下冷”,便难落地见效。比如,上级虽取消手写要求,个别学校仍将其纳入考核;“弹性上下班”美好,但服务压力未减,弹性便成空谈。

说到底,教育既需要程启明式的坚守,也需要顺应时代的轻装前行。尊重多元备课方式,实则是对教师专业自主权的回归。制度的温度,不在于要求多严,而在于能否为不同风格的教师提供适宜的成长空间。政策破冰已现曙光,下一步,还需久久为功,确保每一项善意都能穿透层层壁垒,抵达讲台前那盏深夜不熄的灯下。

来源:红网

责任编辑:王立钊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