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网络问政止于“回复”

2025-09-12 17:00:32 作者:郑鑫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问政已成为群众反映问题的重要渠道之一。然而,当前一些地方将网络问政简化为“网上回复”,满足于“已受理”“已关注”等程序性答复,把回复率当作终点站,让群众诉求“键对键”受理后却在“面对面”落实中“断线”,这种形式主义不仅背离了网络问政的初衷,更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聚焦网络问政 - 华声在线专题

网络问政异化为“网络回复”,根源在于政绩观错位与机制设计缺陷。部分地方将回复率、及时率作为考核硬指标,导致基层陷入“数字政绩”误区。有的干部把群众诉求当作“任务工单”,回复时套模板、讲套话,对“小区积水”“垃圾堆积”等具体问题,只用“已安排处理”敷衍了事,至于何时解决、如何解决则语焉不详。更有甚者,将“回复了”等同于“解决了”,把群众“不满意”的评价简单归咎于“诉求过高”,缺乏深入基层实地督办的自觉。这种“重痕迹轻实效”的作风,使得网络问政沦为“纸上谈兵”,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依旧悬而未决。

只回复不落实的问政模式,正在侵蚀治理根基。群众通过网络反映问题,既是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也是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当“线上热情回应”遇上“线下冷漠处置”,当“承诺解决”变成“石沉大海”,不仅会让群众诉求落空,更会滋生“说了也白说”的失望情绪。久而久之,网络问政平台可能从“民心桥”变成“隔心墙”,党和政府与群众间的情感纽带就会逐渐松动。从治理效能看,大量民生问题因拖延积压演变成更大矛盾,原本可以及时化解的“小问题”拖成“大麻烦”,既增加后续解决成本,也消耗行政资源,与精细化治理的要求背道而驰。

让网络问政走出“网络”,需要重构考核指挥棒。考核指标应从“回复率”转向“解决率”,从“满意率”延伸到“长效治理”。要建立“受理—办理—反馈—回访”的闭环机制,将解决实际问题、群众真实评价作为核心指标,对“虚假回复”“拖延办理”等行为设置“负面清单”。通过动态跟踪督办制度,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实行“红黄绿”三色管理,超时未解决事项自动预警,确保每个诉求都有跟进、有结果、有反馈。

让网络问政落地生根,关键要压实干部责任。要强化宗旨意识教育,让干部明白网络问政不是“秀场”而是“考场”,回复只是“起点”而非“终点”。对群众反映的诉求,既要线上快速响应,更要线下实地解决,把“键盘上的关切”转化为“脚步下的行动”。建立领导干部领办机制,对反复出现的民生痛点、跨部门的复杂难题,由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牵头督办,打破“部门壁垒”,形成解决合力。

让网络问政提质增效,还需健全群众监督机制。将评价权真正交给群众,实行“一事一评”“定期回访”,让群众对办理结果进行“二次打分”。对评价“不满意”的事项启动复核程序,要求承办单位说明理由并限期整改,整改情况再次公示接受监督。通过公开透明的评价体系,倒逼干部从“要我解决”转变为“我要解决”,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治理成效。

网络问政的生命力在于“回”更在于“行”。从“键对键”的便捷沟通到“面对面”的实效解决,不仅是工作流程的延伸,更是执政理念的体现。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网络问政的本质是为民服务,只有把群众的“满意度”当作工作的“风向标”,把群众的“吐槽声”化为改进的“催化剂”,才能让网络问政真正成为倾听民声、汇聚民智、解决民忧的有效载体,在新时代群众路线上留下坚实足迹。

来源:红网

责任编辑:王立钊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