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浪潮席卷而来。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银行业的业务模式和服务方式正在经历根本性变革,员工结构也发生着重要的变化。
梳理六大行中期业绩报告时发现,今年上半年,工、农、中、建、交、邮储六大行的在职员工总数(包含劳务派遣)共计182.6万人。从员工结构来看,金融科技对基础岗位形成了替代效应,简单且重复的业务正在被人工智能取代,银行柜员、客服等前台岗位数量持续减少,而科技型人才逐渐增多。
具体来看,在六大行中,农业银行是当之无愧的“用人大户”。截至今年6月30日,农业银行员工总数共计44.51万人,其中,境外分子行及代表处有836人,综合化经营子公司及村镇银行有7145人,是A股上市银行中员工队伍最为庞大的银行。
员工总数同样超过40万人的还有工商银行。根据工商银行年报,今年上半年,该行共有员工40.84万人。其中,该行境内主要控股子公司员工有10554人,境外机构员工有15537人。
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两家大行的员工规模均在30万人以上。截至今年6月末,中国银行共有员工31.05万人,建设银行共有员工37.31万人。
报告期末,交通银行员工共计9.52万人,是六大行中员工人数最少的银行;邮储银行共有员工19.38万人,其中,合同制员工179282人(含控股子公司1586人),劳务派遣用工1449人。
梳理上市银行2024年年报时发现,截至去年末,工、农、中、建、交、邮储六大行的员工总数分别为415159人、454716人、312757人、376847人、95746人、197631人,合计约为185.29万人。可见,在六大行中,科技对人力的替代效应正在不断释放。
近年来,六大行的员工总数虽然有所减少,但科技领域员工的数量一直保持增长。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六大行科技人员总数首次突破10万人,较上一年进一步增长。
再从银行2026届校园招聘情况来看,人工智能等科技型人才均成为各家银行的“必争之地”,银行对数智化人才的需求仍在迅速扩大。
例如,在2026年度校园招聘中,工商银行总行设置了“人工智能+”专项招聘计划,主要面向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招聘人才;建设银行境内分支机构招聘专设“科技类专项人才”岗位,主要从事数据挖掘分析、大数据营销、技术研发、系统运营维护等相关工作。
值得关注的是,在2025年上市银行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多家银行高管层也提到了前沿科技在行内最新的部署及运用情况。从应用领域来看,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对部分岗位起到了替代作用。
根据工商银行半年报,“人工智能+”正在成为工商银行实现金融服务进化的“超级变量”。据悉,工商银行近期在同业率先完成DeepSeek最新开源大模型的部署,千亿级金融大模型“工银智涌”的应用,已赋能20余个主要业务领域、200余个场景。
建设银行正体系化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人工智能产品化水平,加强金融大模型能力建设,全面赋能274个行内应用场景,重点支持授信审批、智能客服、“帮得”个人客户经理助理和智能研发赋能等核心领域。
值得关注的是,多家国有大行还在半年报中提到,“加强基层员工培养”“推动薪酬资源向基层员工倾斜”,这将成为接下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发力方向。
“不断优化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薪酬资源配置机制,坚持维护公平和激励约束相统一的分配理念,传导集团经营管理战略目标,加强薪酬资源向基层员工倾斜,调动和激发各级各类机构的经营活力。”工商银行在半年报中明确提出。
农业银行表示,在管理机制方面,要加强县域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县域青年英才选拔培养,激励年轻员工扎根基层,在服务乡村振兴一线干事创业。倾斜配置县域薪酬资源,加强基层员工关心关爱。
从员工的地域分布情况来看,目前,农业银行西部地区在岗员工数量高达115843人,占全体员工的比例高达26%,为所有地域最高。
来源:金融时报 张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