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以数字化赋能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农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动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深度融合,农业数字化进程明显加快。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3%,农业生产信息化率接近30%,现代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达4000万亩。截至今年1月,农业农村部累计支持建设国家数字农业创新中心、分中心34个,智慧农业创新应用项目116项。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政策层面,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十四五”数字农业建设规划》等文件,作出“实施大数据战略和数字乡村战略”“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等部署安排,明确“以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经济深度融合为主攻方向”“加强数字生产能力建设”等重点任务,为“数字+”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提供了制度保障。
不过,当前农业数字化转型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技术与产业融合深度不足,高素质人才缺乏等问题,导致部分数字农业产业投入高、周期长、转化率低,高端科技成果供给与应用不足。对此,还需产业政策、企业主体与消费者三方协同发力,系统破解。
发挥产业政策导向作用,以政策资源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统筹运用以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贷款、农业保险等为主要工具的农业产业政策体系,支持前期数字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缩短项目化产业落地周期。适度调整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政策,突出向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重点领域倾斜,发挥好农业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推动形成以智慧农业为主攻方向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夯实现代农业关键技术研发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以技术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构建“政产学研用”农业科技创新协同体系,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在现代农业关键技术领域的联合攻关,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效能。强化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等全链条数字化改造,拓宽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构建全方位信息服务网络,形成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链条数字化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发挥消费者助农作用,以提振消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打造农业数字化平台,强化物联网技术对消费者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缔结作用,锚定绿色、健康、有机的消费需求,探索云认养、云监督等现代农业运营模式,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消费指向与反馈,促进现代农业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与升级,增强数字化赋能现代农业长效性。依托“互联网+”推进农业经营网络化,借助电子商务物流体系,打通消费者线上线下消费渠道,开拓智慧农业市场,促进智慧农业发展。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