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春秋假,当算好教育这本账

2025-09-18 15:55:30 作者:吴昆成

近日,商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提出“优化学生假期安排,完善配套政策”,引发社会讨论。部分观点期待此举能缓解旅游高峰压力,也有声音质疑:为何拉动消费要从学生的假期“动刀”?是否会增加学生与家庭负担?

中小学春秋假要来了!多地已有方案

需厘清的是,将优化假期简单视作“为消费动刀”,有失偏颇。

事实上,探索设置春假或秋假并非无源之水。早于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就提出,“在放假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杭州、恩施、佛山等地陆续官宣,将试点或施行春秋假。其核心并非“多放假”,而是“调结构”。就像重新分配一块蛋糕,切法变了,总量未增,但分配更趋合理。

况且,假期从来不只是学校日历上的安排,它牵动家庭节奏、影响交通出行、考验公共资源分配。多年来,国庆、五一的集中出行让景区拥堵、服务承压,而旅游行业也长期困于“旺季不堪重负、淡季门可罗雀”的波动困境。设置春秋假,正是通过分散假期来缓解峰值压力,平滑消费曲线,既为家庭出行创造更从容的选择空间,也为文旅、交通等服务领域拓展可持续的运营周期。

优化假期的意义,也远不止于撬动服务消费。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春秋假是推动素质教育落地的重要契机。多数试点地区明确减少书面作业量,转而鼓励研学旅行、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等,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田野,从课堂迈向广阔天地”。这种模式,旨在突破传统教育的空间藩篱,让学生在自然与社会这本“活教材”中增长见识、锤炼品格、提升综合素养。从成长规律看,适度分解的休整时段,较之长假期后易出现的学业“断层”或心理倦怠,更符合学习的连续性特征,也为知识巩固和能力跃升提供了有效窗口。可见,春秋假绝非以“玩”代“学”,而是拓展了学的场域、丰富了学的形态。

当然,政策要真正惠及学生、赢得家长支持,必须正视现实的掣肘与挑战。首要难题是部分家长休假难以同步,可能导致假期看护“空档”;其次,城乡资源差异显著,农村地区在组织高质量的研学活动上,面临基础设施、师资力量、交通成本等现实困难;社区托管服务供给不足也亟需补强。这些问题如未妥善解决,政策红利或将“缩水”,甚至引发新的困扰。

面对挑战,须多措并举协同发力,而非否定假期优化的合理性。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系统施策:推动企事业单位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探索弹性工作制;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与公益假期项目;加大对农村和薄弱地区教育资源的倾斜支持。杭州部分城区在秋假期间联合青少年宫、学校推出公益性托管与主题活动,既缓解家长焦虑,又提升假期质量,便是值得推广的思路。

当然,政策推进必须坚持“因地制宜、自愿试点”原则,严禁“一刀切”。假期调整事关千家万户,应充分听取学校、家长、教师等多方意见,在试点中不断优化方案。我们不必苛求一项政策解决所有问题,但可以期待它成为撬动深层变革的支点。当长假过长导致倦怠,短假缺失难寻喘息,适时调整,未尝不是一种理性的回归。

来源:红网

责任编辑:王立钊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