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联合启动2025年金融教育宣传周活动。在为期一周的活动期间,金融管理部门以及金融机构将通过多种形式,面对面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金融需求和关心关切,优化提升服务水平,并同步组织开展“风险提示送上门”行动,帮助金融消费者明辨风险、远离侵害、维护合法权益。
金融业“为民办实事”要找准突破口,瞄准群众所急、群众所需、群众所盼。金融消费者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也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尊重消费者、服务消费者、保护消费者,是金融行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具体体现。
群众所急,往往急在服务效率。不少人可能曾经陷入过业务办理“卡点”——要么被动等待较长时间,服务体验不佳;要么因相关规则解释不到位,与金融机构产生纠纷;要么因金融机构工作疏漏甚至个别员工违法违规,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金融服务没有“小事”一说,相反,正是这一件件小事,共同筑起了群众的获得感。金融业“为民办实事”,首先要瞄准这些小事,个个突破,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服务流程,形成长期的、行之有效的办法与可复制推广的经验,用心、用情做好金融便民、利民、惠民这篇文章。接下来,金融机构要从维护消费者的长远利益出发,形成接诉处理、多元化解、溯源整治的全链条纠纷解决流程,立足预防、立足调解、立足基层,促进矛盾纠纷及时化解。
群众所需,亟需防范风险,保护合法权益。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天然存在信息不对称,且前者往往处于信息劣势,这就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金融监管总局、公安部近日联合发布的第一批金融领域“黑灰产”违法犯罪典型案例显示,一些不法分子包装“职业背债人”实施贷款诈骗、信用卡诈骗,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面对这些问题,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协同行业主管、公安司法等部门,加强监测预警,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的新变种、新花样,做到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接下来,各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一线服务主力军作用,借助社区“网格化”管理等多种方式,主动将风险防范知识送上门、送进千家万户,切实发挥金融教育的预防性保护作用。
群众所盼,盼望服务供给持续优化。金融服务优化的方向,是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需求,要从“我有什么就给你什么”转变为“你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及时顺应群众需求变化,增强金融服务的适配度。其中,关键环节之一是丰富产品供给。当前,金融机构要落实好金融提振消费的政策措施,做好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试点等工作,同时,不断优化资源配置,积极融入居民的高频次生活场景,为消费者开发更多量身定制的金融产品。
聚焦小切口,服务大民生。接下来,金融业还可充分借助数字技术,强化技术赋能、数智引领,进一步改善老年人、残障人士、新市民等群体的服务体验。例如,在手机银行上增设“大字版”“老年版”模式,在网点入口处增设轮椅坡道,在服务器具上配置盲文密码键盘等,推出更多让消费者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举措,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高品质、多样化金融需求。
(稿件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