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G347国道安徽无为段的“平安示范路”上,一位“安全哨兵”正悄然守护着过往车辆与行人:会车预警系统实时监测对向车辆动态,提前语音提醒驾驶员减速避让;斑马线激光预警一体机在夜间自动投射红色警示光带,清晰勾勒出过街安全区域;太阳能爆闪灯、高反光减速带与“礼让行人”标牌联动运行,形成多维防护网。
这背后,正是平安产险自2025年4月启动“平安‘红绿灯’道路安全风险减量公益行动”(以下简称“‘红绿灯’公益行动”)的生动实践。
了解到,截至目前,“红绿灯”公益行动已覆盖山东、河南、广东16个省份75个县域,完成251个路段改造,累计捐赠红绿灯、爆闪灯、减速带、路口卫士、凸面镜等2300多个安全设施,完成198个村的交通安全培训和金融消保宣教。
聚焦农村道路安全痛点,破解治理难题
近年来,随着县域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保有量迅速攀升,农村地区“人、车、路”矛盾日益突出。平安产险的理赔数据显示,2020—2024年,县域地区人伤事故占整体人伤事故比例高达68%,其中73%的死亡事故发生在无交通信号灯的平交路口。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2023年发布的《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要求,把服务人民群众、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社会稳定作为财险业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25年7月,国务院发布《农村公路条例》明确,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凸显了风险减量工作的重大意义。作为管理风险的专业机构,财险行业应当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此,平安产险依托“三村工程”公益平台,联合中华慈善救助基金会发起“红绿灯”公益行动,通过捐赠交通设施、升级道路硬件、开展安全宣教,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切实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构建“警保联动”机制,制定“一路一策”
据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介绍,“红绿灯”公益行动依托该公司多年积累的车险理赔大数据,绘制“交通事故风险热力图”,筛选出全国1582处高风险路段,并组织理赔队伍进行现场“网格化”打标工作。
同时,推动警保联动隐患路口治理工作,与多地交管部门建立省级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减量战略合作机制,由平安产险理赔风控团队联合当地交警组成联合勘查组,实施“一路段一方案、一隐患一策略”的精准治理模式。
例如,在山东菏泽327国道沿线25处高风险路口,安装“路口卫士”智能预警设备,集成声光报警与语音提示;在河南郑州岗李村G240路段增设智能红绿灯与连续式减速带;在广东江门校园周边设置高反光减速线与照明设施,有效降低人车冲突风险。
此外,该项目通过中华慈善救助基金会进行交通设施公益捐赠,确保资金流向透明可追溯。
“通过系统性风控与科技赋能,项目在事故防控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上述负责人表示,试点区域交通事故量及夜间事故率同比大幅下降,高风险路口亡人事故大幅减少,部分路口自治理以来实现亡人事故零发生,群众安全感显著提升。例如,山东已完成济南、菏泽、临沂等区域高风险路段改造76条,交警统计数据显示事故量同比下降56%。河南已完成郑州航空港区、新密等区域高风险路段改造23条,治理路口整体事故量同比下降90%以上,部分路口死亡交通事故零发生。
模式升级从“硬件改造”到“软硬兼施”
“完善道路设施虽能降低事故率,但群众交通安全意识教育更是根本。”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公司在硬件治理基础上,同步启动了“交通安全宣教进村寨”公益行动,推动风险减量从“物理防护”向“意识防控”延伸。
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在全国70个行政村开展交通安全知识宣讲,覆盖村民超3.5万人次,发放宣传物料5万余份,播放警示教育片120余场次。宣教内容聚焦农村典型交通风险,如摩托车、电动车不戴头盔,农用车非法载人,夜间无照明路段通行。通过“展板展示+案例警示+互动问答+现场演练”等形式,切实提升村民“知危险、会避险”的能力。
近日,该公司又发布了“红绿灯”公益行动升级计划,推动“企业主导”到“全民参与”,号召每位车主成为道路安全守护者。
平安产险理赔运营中心作业管理团队总经理裴斌介绍,该公益计划深度融入平安好车主APP,针对连续两年未出险且“安驾分”达90分以上或连续3年及以上未出险的车主,平台通过用户安全驾驶行为积累的公益积分,为用户匹配具体项目,并为其生成车主专属公益证书,赋予车主优先享受道路救援、理赔“三免”服务等定制化服务权益,形成“安全驾驶—公益贡献—权益反哺”的正向循环。
“每一次遵守交规、规避风险的行为,都可能转化为一盏红绿灯,直接减少事故隐患。这种‘驾驶行为变公益’的模式,让我为乡村道路安全贡献力量,非常有意义。”“红绿灯”公益行动升级计划活动现场,一位车主表示。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朱艳霞)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