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变“茶山”的绿色转型之路——汉中市镇巴县农旅融合发展纪实

2025-09-25 13:42:51

汉中市镇巴县盐场镇响洞村因境内煤炭资源丰富,采煤业兴盛,曾是镇巴县首个“小康村”,后由于资源枯竭、政策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村域经济一度陷入困境。近年来,该村在危机中育新机,积极践行“两山”理念,通过生态修复、产业转型和科技赋能,建成3600亩生态茶园种植基地及配套产业链,使“矿山”变“茶山”,走上农旅融合发展道路,实现了以生态之美孕育发展之机、以绿色转型重塑振兴之路,成为秦巴山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注脚。

盐场镇响洞村位于镇巴县南部,总面积1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558亩、林地1.6万亩,常住人口1953人。煤炭产业鼎盛时期拥有矿井三十余口,采矿面积覆盖全村近半土地,矿工占全村劳动力的70%。2015年,随着煤炭资源枯竭和产业政策调整,所有矿井关停,500余名矿工失业,村庄发展一度陷入困境。近年来,响洞村在变局中开新局,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成功培育了以茶叶、中药材、大棚蔬菜和乡村旅游为主导的绿色发展产业体系。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2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万元,实现从“黑矿山”到“绿茶山”的华丽转身。

绿色转型  矿山变茶山

选准振兴路径。响洞村曾是因煤而富的全县首个“小康村”,随着最后一口矿井关停,村集体年收入也从年均80万元骤降至零。面对困境,村“两委”分析海拔、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将茶叶种植选定为产业转型的主导产业,以村西头80年代开垦的集体茶场为火种,依托祖辈传承的传统种茶技术,逐步将矿山改造成茶山。改良种植环境。响洞村种茶历史悠久,土壤富含“锌、硒”,非常适宜种茶。村上经过测定,通过土壤改良技术,将土壤pH值从8.2降至5.5的适茶区间,并改造低产茶园1200亩,提高了茶叶品质和产量。引进优质茶叶品种黄茶,建成全省最大的黄茶基地,氨基酸含量是普通绿茶的一至五倍,每斤售价最高达1万元,亩均效益大幅提升。培育经营主体。引进建成隆升、君茗、南乡春3个茶叶企业,培育生态茶园3600亩,其中2000亩丰产茶园年产值超2000万元。隆升茶业凭借生态种植技术获得全国首批“生态低碳茶”认证,“正东和”品牌价值达到1.13亿元。村集体经济和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茶园务工、入股分红实现“双增收”,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2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万元。

科技赋能  低产变高产

“数字赋能”茶叶生产。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嵌入茶产业发展。引进自动化灌溉和数字化采摘设备,使茶园管理效率显著提升,亩产提升37%。建设茶产业“数字大脑”,实现全流程溯源,可扫码查询采摘日期、加工工艺等详细信息,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和市场认可度。实行鲜叶统一收购和标准化加工,带动茶农年均增收达2100余元。“林药间作”增产提质。依托高海拔地区山高林密的地理特点,将绿色、有机农业确定为发展方向,巧妙利用林下空间,种植天麻、大黄等中药材600余亩。依靠树木的遮荫和保湿功能,为中药材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既提高了林地利用率,又保障了中药材的卓越品质,还为农户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带动农户户均年增收1500余元。“蔬菜大棚”畅销市场。立足山区昼夜温差大、环境天然无污染的优势,建设30亩高标准有机大棚蔬菜,采用“反季节种植+电商直销”的销售策略,有效规避市场同质化竞争,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辖区内配套建设多座冷库,保障蔬菜保鲜保质所需。优质的蔬菜通过线上平台销往周边城市,带动种植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农旅融合  茶园变公园

打好“茶旅牌”。深挖茶叶文化内涵和自然风光资源,以茶为本,以旅为媒,开发“茶旅+文化” “茶旅+研学”“茶旅+康养”新业态,在茶叶种植基地建设观光步道10公里、茶文化休闲空间600平方米、生态旅游休闲地2处。走进响洞村茶园,云雾缭绕,茶香缥缈,仿佛进入水墨晕染的山水画卷,隆升茶园获评“陕西十佳最美茶园”。走好“融合路”。不断丰富茶文旅融合内涵,积极整合响洞老街、川陕红军路、响洞渔鼓等文化资源,开设“渔鼓传习所”、红色故事讲堂,建设百亩樱花与冬李生态景观带,整合推出“一日茶农”生活体验、“星空露营+篝火晚会”等特色项目,让游客体验独特的茶乡魅力,镇巴盐场隆升茶园茶旅线路入选2024年全省“最美茶旅融合示范线”。借好“节庆势”。精心策划春茶开园仪式等节庆活动,借力媒体宣传,吸引游客关注。今年3月,隆升茶园春茶开园仪式成为网络热点,茶艺表演、茶园寻宝等活动吸引400余名游客,直播登上微博热搜,全网浏览量超百万。如今,这个僻处大巴山一隅的小村庄年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带动民宿、农家乐等新增经营收入58.6万元,茶旅融合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从煤矿关停时一派萧条的资源枯竭村到如今生机勃勃的“千万工程”示范村,响洞村立足资源禀赋,厘清发展思路,将生态修复作为转型起点,通过对荒山和矿区的系统治理,建成生态茶园和中药材基地,不仅恢复了绿水青山,也奠定了产业绿色化的生态根基;将科技赋能作为核心动力,引入现代科技与管理方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智慧农业,提升农业品质和效率,推动传统种植向高效、精细方向发展,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将农旅融合作为发展支撑,以茶促旅、以旅兴茶,打造茶旅线路,发展民宿和农家乐,成功开辟多元收入来源,显著提升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良性互动,走出了一条绿色振兴的共同富裕之路。未来,响洞村将进一步树牢“两山”理念,坚持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扩大绿色产业规模,将生态、产业、文化有机整合,加大策划包装力度,丰富农文旅融合业态,提升对外地游客的吸引力、对村民增收的牵引力、对村庄发展的承载力,努力打造秦巴山区生态优先、绿色引领、人民共富的成功样板。

责任编辑:汉中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