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农商行普惠微贷中心杨晓松: “铁脚板”走出做小做散金光道

2025-09-25 13:43:11

在银行柜员岗沉淀了17年后,2023年8月,时年41岁的杨晓松来到江苏海门农商行普惠微贷中心,转型成为一名微贷客户经理。在之后的两年时间里,他一次次打破增量拓面“天花板”,一次次实现自我突破,目前,杨晓松已累计营销授信近900户,用信超700户,用信余额1亿多元。他究竟有哪些营销秘诀呢?

永不过时的“铁脚板”

面对微贷中心营销主阵地——庞大的家纺市场,一切从零起步,杨晓松不得不从陌生拜访做起,对照任务分工,对志浩市场、三期成品市场等客户逐一走访,聊市场动向、介绍产品政策、主动添加微信。

为了提高走访效率,杨晓松养成了“独来独往”的习惯,用他的话说,“一个人走访,不需要迁就别人,可以提起包就走,想走到多晚就走到多晚”。为了降低走访成本,杨晓松特意购置了一辆新能源电车,不到一年时间,行驶里程就超过了30000公里。靠着“一张嘴、两条腿”,他利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将家纺市场全部跑遍,对家纺行业的了解越来越深,对河南、浙江等客户关系的图谱也越来越清晰。

当被问及陌生拜访到底有没有效果,杨晓松坦言,100个客户里有95个会对我们不理不睬,但剩下的5个可能就是我们的潜在客户,市场足够大、客户足够多,陌生拜访永远是最基础、最可靠、最踏实的获客来源,“铁脚板”永不过时,是农商行客户经理最有效的展业工具。无论存量维护压力多大、工作多忙,直到现在,他仍然保持着每天利用碎片时间进行拜访营销的习惯。

杨晓松当然也会有获客瓶颈期,而且是“经常有”。“遇到瓶颈就利用礼拜六静下心来,好好整理获客的思路,调整心情,想到好办法了,就马上重新开始。”他说,“做营销遇到瓶颈是必然的,海门有100万人,思考怎么从中找到有需求的人才是关键。”随着营销思路的拓宽,他的走访轨迹见缝插针般落地海门每个角落。

半个种养殖业“行家”

微贷中心负责人周凯对杨晓松评价甚高,在他眼里,杨晓松就是个实打实的“拼命三郎”,“肯跑、会钻、管得细”是他身上无法忽视的闪光点。

在交流过程中,杨晓松透露,十年前在四甲、麒麟等地做柜员时,就关注到有很多外地来海门种西瓜、种草莓、种大葱的客户,自己也有意识地和他们互留电话号码,没事聊聊里面的“生意经”。转岗为微贷客户经理后,除了家纺行业,他也注重加强农业知识的学习,并从中捕捉信贷投放机遇。毫不夸张地说,如今的杨晓松已是半个种养殖业“行家”。

通过长期的观察和交流,他发现,外地来海门的种养殖户以浙江人、山东人、安徽人居多,其中种植草莓、西瓜的又以浙江的建德人、淳安人为主,种植蔬菜的又以山东兰陵人居多,安徽阜阳人则多是种粮大户。“这些外地人集聚性强,土地承包、大棚搭建等环节一般都需要贷款,大部分银行往往忽视或者无法下沉服务该类客户,农商行如果能找准定位,精准创新专属贷款产品,一定能取得不错的投放效果。”得益于对种养殖户的精准把握和持续深耕,杨晓松发掘出一条他人未关注或被忽视的特有赛道。

据统计,目前杨晓松近40%的客户都来自种养殖农业领域,农林牧渔个贷户数268户,全行该类贷款户数占比达到32.60%。

客群管理“大师”

如果一个人微信好友达5000人以上,用现在的网络流行语来说,这人约莫是个大E人——“社交悍匪”。而杨晓松,他的微信好友数堪称“大师级”,有9558人。

走访时,杨晓松就给自己定下了每日添加客户微信不少于50个的目标,如果白天工作繁忙未能完成,则利用晚上的时间补齐,但有很多时候,他一天添加的微信好友根本不止50人。

实际上,根据微信官方发布的规则,平台对营销行为监控严格,单日主动添加超过40人易触发风险提示,短时频繁添加还可能导致24小时无法加人等功能限制。为了多加好友、广拓客户,杨晓松日常使用三部手机,每部手机注册了两个微信号,这样一来,他就有6个微信账号了。

为便于后续精准营销,杨晓松对微信好友进行系统化的标签分类,维度包括所属乡镇、具体行业、可营销业务种类(如“可营销ETC”“可营销贷款”)、已办理业务(如“已授信”“已办信用卡”)等,大大提升了客群管理效率。

杨晓松认为,要想提高客户黏性,最好的办法就是融入他们的工作、渗入他们的生活。为此,在和客户逐步熟悉后,他会请求客户将自己拉入他的老乡群、行业交流群,并请客户郑重地介绍一下自己。当前,杨晓松添加的各类

微信群多达250余个。进群后,他首先会将头像改为农商行logo,自我介绍中简要传达农商行相关产品和服务信息。平时一般保持“潜水”状态,但会有意识地观察分析他们的发言动态,抓住有用的营销商机。为避免过度打扰引起反感,杨晓松一般每个月只发送一次营销广告,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复制粘贴的操作,每个群都发送一遍,他得花上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风险防控“把关人”

杨晓松坚守做小做散定位,做大客户数、不做大客户,他乐于融入客户的圈子,贷款准入上却不会有半点含糊。

每一次贷前调查,杨晓松收集材料都力求完整,从身份信息、银行流水、租房合同、付款凭证到水电费收据,如果当天上午没来得及完全收集好,则还会和客户约好下午继续去现场收集,工作极为严谨审慎。

至今年6月末,杨晓松营销贷款户均余额仅15.18万元,客户风险分散;不良贷款6户、金额72.89万元,不良率(还原当年核销)0.71%,较全行平均水平低1.21个百分点;当年新形成不良率0.47%,较全行平均水平低0.44个百分点。此外,在江苏农商联合银行5月下发的疑似不法贷款中介首贷违约明细中,杨晓松营销管户贷款也未被命中疑点,未涉中介违规操作风险。

面对客户经理繁重的业绩压力,杨晓松却说:“我喜欢营销,喜欢和人打交道。”光听这一句,你也许很难把握这句话的可信度,但他的确是真诚的。就在今年的新员工座谈会上,杨晓松将这两年来总结的营销经验倾囊相授,并掏心窝子地说:“要热爱我们的工作,保持良好的心态,对客户保持真诚,真诚是我们打动客户最重要的武器。”他始终相信,走好做小做散之路,就得用“铁脚板”,走出去了,走得多了,路就宽了,于是走着走着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来源:城市金融报 通讯员 孙富胜 施红艳

责任编辑:樊锐祥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