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医美”岂是“轻易美”

2025-09-25 13:43:36 作者:周荣光

近日,一则调查撕开医美行业隐秘一角:一些商家为降低消费者心理门槛,让消费者产生“做轻医美”和“做美容护理”区别不大的错觉,激发消费动力,在宣传推广中强调“轻”“快餐化”“生活化”,将“轻医美”医疗属性和潜在风险淡化。不仅如此,医美行为监管明确、门槛高,鼓吹“轻”化可能为无证擅自开展医美等违法现象打开绿灯。

暨大科颜:轻医美护肤是什么?轻医美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 暨大科颜官网

所谓“轻医美”,本指创伤小、恢复快的医美项目。然而在商家话术里,“轻”逐渐等同于“无痛”“快捷”“零风险”。“午餐美容”“午休变美”等诱人标签,有意无意地将医疗行为降格为普通生活美容,让消费者低估了其背后的侵入性与不确定性。无论是注射填充还是光电项目,均需刺破皮肤屏障,且可能引发感染、过敏等并发症。将严肃医疗轻描淡写为“轻松变美”,是对消费者知情权与健康权的漠视。

值得警惕的是,对“轻”的过度包装,正在模糊合法医美与非法行医的边界。正规医美机构须持《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医师需具备专业资质,受严格监管。而当“轻医美”被渲染为“无门槛”“随手可做”,便无形中助长了一批美容院、私人工作室在无证环境下违规操作。药品来源不明、消毒不到位、人员无资质——每一次这样的“黑医美”,都是对消费者生命健康的一场赌博。

破局之道,在于凝聚监管、平台、行业与消费者多方合力。

监管必须“亮剑”,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市场监管部门应精准打击虚假广告与效果造假,卫生健康部门则需严查无证行医,做到发现一例、惩处一例,形成持续震慑。平台不能置身事外,须压实主体责任,通过“技术+人工”双审核清理违规内容,对虚假宣传账号限流封禁,同时强制商家亮证经营,保障信息透明。行业内部也需加强自律,由协会牵头制定服务标准,建立“黑名单”共享机制,让失信者无处藏身。

而消费者,更应成为清醒的“第一责任人”。在选择“轻医美”前,务必核实机构与人员资质,了解真实风险,签订知情同意书,保留消费凭证。唯有公众建立起“医疗行为”的认知底线,不盲目追逐“轻易美”的幻象,才能从需求端倒逼行业净化。

总而言之,“轻医美”不是“轻易美”。剥去营销包裹的糖衣,守住不可动摇的“医”内核,才能让这一行业走得远、走得稳。美丽,绝不能以安全为代价。

来源:红网

责任编辑:王立钊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