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汉中市汉台区铺镇依托区位与资源优势,以设施蔬菜产业为抓手,聚焦建基地、强技术、重融合、助营销,全力打造城区“菜篮子”保供基地。通过规划引领、要素赋能、三产融合和机制创新,推动产业从“小而散”迈向“优而强”,成功跻身“陕西省农业产业强镇”,走出了一条产业扩展、产品提质、农民增收的乡村振兴之路。
汉台区是汉中市的中心城区,铺镇位于城区以东6公里处,南邻汉江,是城郊型万亩蔬菜生产基地,从20世纪80年代传统种植,到抢抓全市蔬菜保供基地建设机遇,全镇蔬菜产业经过迭代升级,形成集育苗种植、加工销售、品牌运营、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先后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陕西省农业产业强镇”称号。2024年全镇蔬菜基地面积达1万亩,年产蔬菜2万吨,全产业链产值1.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6%,带动1.5万农户稳定增收。
明确发展目标 夯实产业基础
突出规划引领。紧扣全区城郊型农业南部沿江蔬菜产业带发展布局,在保障中心城区蔬菜供给上主动担当,聚焦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蔬菜全产业链建设内容写入全镇“十四五”农业农村和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规划,明确阶段性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全镇万亩蔬菜基地设施化配套率达80%。完善设施配套。聚焦温室大棚、水肥一体化、机械化生产等工艺配套,提升传统种养设施化水平,加快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提升智慧农业应用覆盖面,建成数字化、标准化、可视化育苗中心3个,年育苗能力达1200万株以上,本土蔬菜苗出苗率高达95%,满足6000余亩蔬菜种植种苗需求,有效保障种苗质量和供应稳定。做实保障支撑。保持财政资金连年投入不断档,累计投入产业发展资金2000余万元,撬动社会资本1.6亿元,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良性机制。以狮子村为中心,联动周边芦坝村、皂树村等8个村打造万亩现代设施蔬菜产业园,推动全镇蔬菜产业从“小而散”迈向“优而强”。
强化要素赋能 增强发展动力
坚持“走出去”学。主动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理念引进与应用,镇党委坚持强化本土人才培育,组织全镇蔬菜种植专业村党支部书记、职业农民、种菜能手赴山东寿光等地,学习先进育苗技术、种植技术与管理理念,促进全镇蔬菜产业实现“稳规模、强管理、延链条、提质效”。坚持“请进来”帮。积极推动蔬菜产业经营主体与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中国蔬菜协会、陕西理工大学展开合作,依托区级平台成立中国农科院李蕾博士专家工作站,新建10亩试验田,引进水果黄瓜、小西红柿等高附加值果蔬新品种12种,定期开展技术栽培、育苗育种、病虫害防治等培训,使蔬菜生产更绿色、更高效。坚持“搭平台”育。依托汉台区蔬菜产业协会驻地优势,注册“汉坝蔬菜”区域公用品牌,构建起以10座农贸市场、30家便民果蔬店为支撑的城乡蔬菜销售体系,2023年狮子村果蔬配送中心直播平台“上线”,“汉坝蔬菜”实现“早上下单、中午到货”同城配送服务。同时引进2家企业,发展净菜加工、冷藏保鲜、预制菜生产等业态,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
注重联农带农 促进群众增收
创新发展模式。聚力发挥村级党组织引领产业发展的“桥头堡”和服务群众的“连心桥”作用,创新“支部联合”发展模式,以狮子村为中心,成立了由镇党委班子成员兼任书记、各村支书兼任委员的中心社区“联合党委”,统筹解决各村资源共享、产业共商、项目共建问题,树立“共同体”理念壮大产业规模、共享产业发展增值收益。完善利益联结。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合作社与龙头企业、专业批发市场“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双赢机制,以市场为导向,推行新品种统一引进、新技术统一培训、农产品统一收购,主要蔬菜产品通过龙头企业和蔬菜批发市场销售占比达70%以上,带动2427户农户通过就近务工、合作分红等方式年增收2000元以上;通过减免大棚租金、提供技术指导等方式,支持20名残疾人发展蔬菜种植,实现年均增收6000元以上。推进业态融合。2022年以来,铺镇连续举办三届“小龙虾啤酒嘉年华”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白天+黑夜”“惠民+利企”等多种形式,运用互联网力量推介绿色蔬菜等农产品,为农旅采摘体验“引流”,打造集“种、养、吃、住、游、学”于一体的农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累计接待游客8.6万人次,带动当地群众户均增收1200元,实现一产助推三产、三产反哺一产的良性循环。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铺镇坚持用“链式”思维建产业集群,用“融合”思维育新兴业态,用“联农”思维抓利益联结,以“产得优、叫得响、销得好”为目标,以构建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六统一”模式为抓手,持续强化基地建设、完善设施配套,在万亩蔬菜基地上接续“蔬”写乡村振兴好风景。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