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策破冰到市场扩容,银行科创债发行正从“尝鲜”走向“常态”。
本报综合报道 9月24日,重庆三峡银行20亿元科创债正式收官。这笔资金将重点投向重庆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的15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8家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是该行发行的首只科创债,也是9月以来第10家闯进科创债市场的中小银行。
短短一个月里,7家城商行与3家农商行密集“上新”,让银行科创债市场热度一路走高,成了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亮眼看点。
自今年5月债市“科技板”亮相以来,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参与热情持续高涨。数据显示,目前银行累计发行科创债54只,总规模突破2700亿元。其中,政策性银行、国有大行和股份行合计占比约七成,稳居市场主导;中小银行虽单笔规模偏小,却在下半年加速补位,已有约30家城商行及农商行加入战局,共同构建起多层次市场格局。九月发债提速
中小银行“跑步”入场的态势近几个月尤为突出。5月政策刚落地时,科创债发行主力仍是国有大行。当月19只银行科创债中,工行、交行等5家国有大行合计发行1100亿元,占比56%,中小银行身影寥寥。转折自下半年开始出现,进入9月,地方性中小银行发行节奏显著加快,齐鲁银行、武汉农商行、赣州银行等10家银行已合计发行超百亿元科创债。
苏州银行9月发行的20亿元科创债颇具代表性,其专门设立“姑苏科技贷”专项产品,重点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内的生物医药企业。据披露,首笔5000万元已投向一家CAR-T细胞疗法研发企业,用于临床实验设备采购。“我们针对科创企业轻资产、缺抵押的特点,将知识产权、研发投入等纳入授信评估。”苏州银行公司金融部总经理表示,这种\"精准滴灌\"模式已帮助23家本地科技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从规模看,大中小银行差异明显。国有大行单只科创债多为百亿元级,建设银行5月发行的300亿元科创债仍是市场最大规模,其中120亿元定向支持“东数西算”国家工程科技基建;城商行、农商行则多在10亿至50亿元区间,浙江义乌农商行、绍兴瑞丰农商行甚至发行过3亿元左右“小额”科创债,更显灵活精准。绍兴瑞丰农商行的3亿元科创债,全部投向柯桥区纺织新材料企业,助力6家企业完成数码印花技术升级。
票面利率方面,政策性银行最低,在1.17%至1.65%;国有大行、股份行紧随其后,多在1.65%至1.82%;城商行与农商行则在1.67%至2.03%,与自身风险成本更匹配。这贴合政策导向——5月,央行、证监会联合公告明确鼓励发行长期限科创债,支持灵活设置含权结构、还本付息条款,更好匹配科创企业资金需求。业内人士分析,中小银行加速入场,与监管将科创债纳入科技金融服务质效评估体系密切相关。“随着评估机制完善,中小银行会更主动跟进,形成多层次供给体系。”一位银行业分析师直言。
资金精准赋能
延伸金融服务链条的效应逐步显现。
银行科创债资金用途明确,全部投向《金融“五篇大文章”总体统计制度(试行)》规定的科创领域,包括发放科技贷款、投资科创企业债券等。厦门银行和福州农商行的案例颇具代表性:两家福建本地法人银行9月分别发行10亿元、3亿元科创债,期限均为5年,票面利率分别为1.90%、1.95%。募集资金将精准投向当地科创领域,厦门银行重点支持翔安火炬高新区集成电路企业,福州农商行聚焦马尾区海洋工程装备企业,预计惠及超100家福建科创企业,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区域创新土壤。
长三角地区,南京银行今年发行的30亿元科创债已见成效。该行与南京江北新区合作建立“科技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对科创债支持项目给予20%风险分担。新区某新能源电池企业凭借固态电池核心专利获得5000万元贷款,用于建设中试生产线。“传统信贷看重抵押物,科创债资金评估技术前景,这对初创企业太重要了。”该企业负责人说。
广东南海农商行实践颇具特色,其发行的5亿元科创债专门设立“博士贷”,向博士创业者提供最高300万元信用贷款,已支持47个项目,涵盖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其中,某团队研发的新型陶瓷涂层技术获200万元资金支持后,成功完成军工领域小批量试用订单。
“银行发行科创债,不只是多了融资渠道,更推动服务模式升级。”东方金诚金融业务部执行总监李柯莹认为,这正推动银行从传统信贷中介向综合金融服务商转型。具体而言,各类银行形成差异化路径:国有大行依托全牌照优势,发挥“全链条服务”能力,聚焦国家级科创项目;股份行强化“创新能力”,深耕半导体、生物医药等细分赛道;城商行立足“区域产业集群”,联动地方政府、园区服务本地中小科创企业;农商行下沉县域,对接农业科技、乡村小微企业,绑定区域资源与科创需求。
东吴证券研报指出,商业银行通过科创债延伸服务链条,实现对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资本支持,“从早期研发到产业化,提供持续资金供给”。如北京银行针对科创企业不同阶段设计“孵化贷—成长贷—产业化贷”阶梯产品,其40亿元科创债已覆盖200余家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某量子计算企业从种子轮获支持,目前已完成B轮融资。
增长动能强劲
数据显示,截至9月23日,年内银行科创债已发行54只,总规模达2710亿元,参与地方性银行超30家,成为市场扩容重要力量。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预测,随着债券市场流动性改善,银行科创债发行规模有望保持年均30%以上增速。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也认为,在政策鼓励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发行规模将持续上升。
宁波银行布局前瞻性突出,今年已发行两期合计50亿元科创债,计划年内再发行30亿元。“我们组建了由行业研究员、风控专家、产品经理构成的‘科创服务小组’,每组对接一个园区。”宁波银行副行长表示,这种专业化模式让资金使用效率提升40%,不良率控制在0.8%以下。目前,其支持的某智能传感器企业已量产,产品供应多家新能源汽车厂商。
快速发展的同时,银行也面临转型挑战。田利辉建议,银行需转变两大理念:从“重规模”转向“重质量”,从“传统信贷”转向“科技金融”。具体而言,应建立适配科创企业的“技术估值+团队能力+市场前景”信用模型,打造\"投贷+跟贷\"联动模式,实现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江苏银行实践值得借鉴,其与中科院某研究所合作开发“科创企业技术价值评估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专利转化率、技术成熟度等126项指标,已为800余家企业精准画像,据此发放的科创债资金不良率仅0.5%。
明明提出三方面发力方向:将科创债纳入战略性业务;提升风险定价与精准服务水平;增强对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支持能力。上海农商行“科创企业培育计划”是典型案例,该行不仅通过科创债提供资金,还联合创投机构设立“跟投基金”,给予“贷款+股权”复合支持,目前已培育出3家进入Pre-IPO阶段的科技型企业。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认为,对区域性银行而言,发行科创债既能支持本地科技创新,又能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低融资成本、高品牌认可的双重利好,将吸引更多中小银行加入”。如成都农商行发行的15亿元科创债,重点支持郫都区川菜产业科技创新,帮助12家企业完成传统工艺智能化改造,某豆瓣企业通过引进微生物发酵控制系统,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9.6%,产能扩大30%。
从政策破冰到市场扩容,银行科创债发行正从“尝鲜”走向“常态”。随着更多银行提升服务能力、优化产品供给,这一金融工具必将为科技创新注入更澎湃动能,让金融与科技的融合结出更多硕果,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来源:城市金融报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