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险“走新”更要“走心”

2025-10-09 16:40:29 作者:房文彬

20251009105535716-40-18482.jpg

长期以来,农业保险主要依赖人工走访、协商定损等传统方式应对灾害与理赔,过程中还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一是工作强度大,覆盖范围广,人力成本高,推进效率低;二是定损精度不足,误差较大,易引发争议;三是灾情监测不精准,灾后救助不及时。比如,以往灾情研判主要依赖气象报告,仅能锁定大致受灾区域,无法精确到村、社乃至地块级别。这使得查勘工作只能“逐村逐户”被动推进,缺乏优先级排序和科学调度依据。待查勘队伍到达时,部分区域可能因延误造成次生损失,错失最佳处置时机。此外,由于缺乏精准的数据支撑,在物资调配、应急响应等方面的决策存在“盲区”,难以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与精准投放。

因此,开展农险“双精准”工作十分必要。通过调研,发现目前保险机构纷纷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等科技赋能手段助力农险实现“双精准”,并取得一定成果。比如,提效降本:减少70%以上的人工查勘量,显著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精度:定损误差率大幅下降,增强赔付公信力;防控风险:实现灾情早发现、早干预,降低整体赔付支出;助力社会治理:为政府提供科学、精细的灾情数据支持,赋能应急管理与资源配置决策。

通过科技手段重塑农业保险全流程,“双精准”模式正在推动从“经验驱动”迈向“数据驱动”,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业风险管理提供坚实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农业保险工作不仅要“走新”更要“走心”,不仅依靠科技手段提升效率,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农业保险工作牵涉千家万户,承保时走家串户,理赔时蹚泥涉险,容不得半点不走心。在科技创新赋能农险工作的同时,保险机构要切实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到第一位,以高质量农业保险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真正让好政策得到好效果。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房文彬)

责任编辑:庞淳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