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不会掉大闸蟹”不能只当笑话看

2025-10-09 16:40:30 作者:关东客

又到了吃蟹季,赏秋吃螃蟹是一件乐事,却也成了提货卡诈骗“傍”上的新噱头。近来,不少人收到天降“蟹礼”,多为需扫码、预约提货的卡片,警方提示:天上不会掉馅饼,更不会掉大闸蟹。

正是一年吃蟹季!医生提醒:这4个部位千万不能吃!_澎湃号·政务_澎湃新闻-The Paper

与传统电信诈骗不同,蟹礼骗局呈现出场景化、节日化的新特征。行骗者敏锐捕捉大闸蟹作为节令礼品所具有的社交属性与情感价值,将诈骗场景嵌入到中国人情往来的文化密码中。当受骗者收到印有自己姓名、电话的实体卡片时,第一反应往往是“哪位朋友送的惊喜”。可正是这种对人际关系的本能联想,消解了面对陌生链接应有的警惕。诈骗分子不再盲目群发诱饵,而是针对特定人群设计更具可信度的诈骗剧本。

在技术层面,蟹卡诈骗实则构建了环环相扣的“信任陷阱”。从制作专业的提货卡外观,到扫描二维码后呈现的仿冒电商页面,再到客服话术与提货流程的全套模拟,骗局营造出完整的消费体验。这种“场景化诈骗”已超越简单的情感操纵,升级为对商业流程的精细复刻。当受害者按照“正规流程”填写个人信息、支付冷链运费时,很难意识到自己正一步步走入预设的圈套。

蟹卡骗局的深层危害在于其对社交信任的侵蚀。大闸蟹作为季节性礼品,承载着人情往来中的情感表达。诈骗分子巧妙利用这种文化心理,将诈骗行为伪装成温情脉脉的“礼物”,使得人们在接收善意时的愉悦感变成了受骗后的屈辱感。当“谁会给送我螃蟹”的惊喜转变为“谁会骗我”的疑虑,社会成员间的信任基础也在不知不觉中被腐蚀。

蟹卡诈骗的流行暴露出个人信息保护与反诈宣传存在的盲区。尽管反诈宣传已深入人心,但当诈骗手段披上“时令消费”的外衣,依托实体卡片降低戒备,仍能突破常规防线。这提示我们,反诈教育需要从“不要轻信陌生人”的普遍警示,升级到对特定场景、特定时段风险模式的识别训练。

面对诸如蟹卡这样不断进化的诈骗手法,治理策略也需与时俱进。监管部门应当建立与电商平台、快递企业的信息共享机制,对异常集中寄送的提货卡类邮件进行风险预警。同时,针对诈骗分子利用的“商业流程漏洞”,有必要推动电商平台优化提货卡核销机制,增加二次确认环节,为消费者设置必要的“冷静期”。

此外,加强个人信息保护至关重要。许多“蟹卡”能精准投递,正说明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依然严峻。个人信息保护法已实施几年,但执行层面仍存短板。唯有加大对企业数据管理的监督问责,严惩非法买卖信息行为,才能从源头上压缩诈骗空间。

大闸蟹本是自然馈赠与人文情怀的结晶,若任其沦为诈骗工具,不仅是对消费信任的伤害,更是对社会温情的消解。在这个秋意正浓的时节,我们既要品味蟹香,更要守护清朗的消费环境。防范“蟹礼”骗局,既需公众擦亮双眼,更需监管利剑出鞘。唯有法律、技术、责任与意识齐头并进,才能让节日回归本真,让善意不被辜负。

来源:红网

责任编辑:王立钊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