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期间,全国超3亿人次跨区域流动,出游就餐难、停车难等民生问题再次凸显。广东顺德机关食堂推出20元简餐并迅速售罄,江苏扬州连续七年开放政府食堂,甘肃敦煌免费开放万余个公共车位……这些举措不仅以浓浓的“烟火气”化解了游客的“烦心事”,更以生动实践为广大干部践行“为民服务”宗旨提供了现实参照。

为民服务,重在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把“小事”办到心坎上。出门在外,不盼山珍海味,只需一顿安全实惠的便饭;不求特殊礼遇,只需一个便捷好停的车位——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恰恰是群众最直接、最迫切的需求。过去,部分机关资源多用于内部运转,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闭环”。而今,顺德结合地方特色推出咖喱鱼蛋牛杂、双皮奶等小吃,扬州根据游客反馈优化淮扬菜菜单,重庆荣昌用3~18元小碗菜满足不同消费需求,并配套志愿服务、便民药箱等贴心措施。这些变化正是干部们主动走出“办公室思维”,俯身倾听群众心声的体现。事实证明,为民服务从不是“想当然”的行政安排,而是“对症下药”的精准施策。唯有把群众的“心上事”当成“上心事”,服务才能精准有力、温暖人心。
为民服务,贵在打破资源壁垒,以“开放”拉近民心。长期以来,“机关大院”的标签总带着几分“神秘感”,其配套资源也常被视作“内部专属”。而这个假期,重庆荣昌机关食堂单日接待游客超3000人,山东曲阜开放单位停车场,山西长治对游客轻微交通违法“提醒不处罚”……这些做法主动拆除了“无形的围墙”,让原本封闭的公共资源变成全民共享的民生福利。更重要的是,资源开放的背后折射出干部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不再是坐等群众上门,而是主动走出去感知需求;不再固守资源边界,而是整合资源为民解忧。这启示我们,为民服务的关键在于“敞开心怀”,只有打破思维定势和制度壁垒,推动公共资源真正为民所用,才能有效拉近政府与群众的距离。
为民服务,成在建立长效机制,以“恒心”践行初心。节假日集中“宠客”易,日常“为民”难。当前,多地开放举措虽好评满满,但也需警惕“跟风模仿”“假期专属”等现象。顺德若忽视食品安全与供应保障,再好的简餐也难以持续;扬州若不能平衡游客与本地居民的需求,再久的开放也可能难以为继。安徽舒城县政府大院常年对外开放、浙江嘉善县538个机关共享车位接入地图软件,这些探索提示我们,真正地为民服务,核心在于“久久为功”,只有将节假日的“暖心举措”转化为日常的“标准服务”,将“应急响应”升级为“长效机制”,才能让为民初心持续发光发热。
一顿朴素的机关简餐,一个便利的停车位,看似微不足道,却是检验干部初心与担当的“试金石”。从假期各地的“宠客”实践中汲取经验,关键在于将“精准对接需求”的细致、“勇于打破壁垒”的魄力、“坚持长效服务”的恒心,融入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唯有如此,为民服务才能既有“假期温度”,更有“日常厚度”,真正赢得人民群众持久而坚定的信任与支持。
来源:红网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