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给领导添堵”泄密,绝非常识缺失那么简单

2025-10-10 16:52:06 作者:董宏达

近日,国家安全机关工作发现,某大型企业员工董某某因对领导心怀不满,为泄私愤,多次向境外人员泄露企业内部敏感信息,给企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危害了国家利益。

身边的泄密隐患,你了解多少?_学习园地_永州政协网_永州市人民政府

这个拥有研究生学历、任职于某大型企业国际业务部的年轻人,本应是企业发展的骨干、国家经济建设的参与者,却因对岗位安排与考核结果的不满,将“领导打压”的偏执怨念,化作了向境外泄露商业核心数据的“报复利器”。这起案件,从来不是“不懂常识”的偶然,而是私愤凌驾于法律、个人恩怨践踏国家利益的必然恶果。当国家安全机关干警出现在他面前时,“我没想到会这么严重……”——这句话像一记警钟,敲在每个手握重要信息、身处重要岗位的人心上。

董某某的“没想到”,本质是对法律底线的漠视,对责任担当的抛却。作为国际业务部员工,他不可能不清楚商业机密对企业的意义,更不可能不了解向境外泄露敏感信息的法律后果。公民有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尤其是身处国际业务一线、掌握核心数据的岗位,这份“特殊责任”本应是入职时的必修课。可当私愤涌上心头,他把“让企业遭损”“给领导添堵”当成了首要目标,将手中的信息从“企业资产、国家资源”异化为“报复工具”。这种“选择性失明”,不是常识匮乏,而是价值观的扭曲:把情绪发泄当成“理所当然的反抗”,把守护家国当成“与己无关的闲事”。

更值得警惕的是,董某某的行为绝非孤例,它暴露的是一些人身上的“通病”。在个人诉求与集体利益产生摩擦时,动辄用“损害集体”的方式宣泄不满,却忘了职场中的“委屈”从不是突破法律禁区的借口。尤其是那些手握笔杆、掌管文件、储存核心信息的人,更该清醒:电脑里的一份数据、脑子里的一段流程、笔下的一份报告,从来都不是“私人财产”。

就像董某某泄露的出口信息,看似只是企业的商业数据,背后却连着产业链的稳定、外贸市场的信誉,甚至是国家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主动权。当他按下发送键时,或许以为只是“给领导添点麻烦”,却没想到境外势力会借此捏造“走私嫌疑”、实施非法制裁。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这样的“私人报复”,早已成了境外势力寻找突破口的“敲门砖”,个人的一时冲动,最终要由企业、行业乃至国家来买单。

这起案件的代价足够沉重:董某某葬送了光明前途,从企业骨干沦为阶下囚;企业承受了经济损失与信誉危机,外贸业务遭遇重创;国家利益在非法制裁中受损,维护经济安全的成本大幅增加。它用最真实的教训告诉所有人,爱国从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的坚守,是岗位上的尽职尽责,是面对诱惑时的清醒自持,是即便遭遇委屈也绝不触碰红线。

每个人,尤其是掌握关键资源、身处关键岗位的人,都该以董某某为戒。任何试图以“泄私愤”之名损害国家安全的行为,终将被法律严惩,没有例外,更没有“没想到”的余地。

来源:红网

责任编辑:王立钊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