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食堂开放品出的治理“新味道”

2025-10-10 16:52:06 作者:周荣光

国庆中秋长假期间,多地政府机关食堂向公众开放,成为假日旅游的一道独特风景。据媒体报道,重庆荣昌区政府食堂仅在10月1日中午就有2700人用餐,食堂蒸了86盘米饭,用了550斤米,卤鹅250斤提前售完;湖北黄冈黄州区委机关食堂首次敞开大门,安徽淮南八公山区政府食堂同样打破“围墙”……这些昔日带有神秘色彩的机关空间,不仅成为游客争相体验的“打卡地”,更增强了游客们对政府机构的亲切认知,体验到地方治理迈向开放、共享与亲民的深刻变迁。

图片新闻|荣昌机关食堂火了 日接待量超万人-重庆日报

机关食堂的“走红”,首先源于其亲民的“性价比”与独特的地域文化体验。九个小菜仅需58元,3个人吃,人均不到20元,让游客享受到旅途中实实在在的实惠。而机关食堂推出的“渝味360碗”等地方特色菜品,更成为展示地域文化的鲜活名片。当游客在政府食堂品尝地道的荣昌卤鹅或本土猪肉时,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舌尖上的满足,更是一种融合味觉体验与文化感知的公共服务,成为一方水土的文化诚意。这种“舌尖上的治理”,以最接地气的方式,拉近了游客与目的地之间的心理距离。

然而,其意义远不止于“宠客”式的文旅营销。在传统认知中,政府机关常带有严肃与距离感。食堂开放打破了这种无形的心理隔阂,象征着公共资源不再固于高墙之内,而是以低姿态、共享的姿态融入社会。通过一张餐桌、几道家常菜,公共服务与百姓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温暖交集。这既满足了公众对公共机构内部运作的合理好奇,更在潜移默化中重塑政府形象——从威严的管理者转变为可亲近的服务者。这种转变,正是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由“管理”向“治理”演进的具体体现,强调互动、协商与共享的新理念。

纵观近年趋势,从个别地区的先行先试,到越来越多的地方加入,从食堂开放到停车场共享,公共资源开放的范围正在不断拓展。这股潮流并非偶然,它精准回应了社会公众对公共资源更高效利用、公共服务更具人情味的期待。每一次成功的开放实践,都在为地方形象加分,为治理效能作注脚。它让游客在山水风光之外,于一饮一食中品味到一地的人情味与开放度,成为一种更深刻、更具感染力的地方形象宣传。

当然,节假日的“火爆”固然可喜,但更关键的在于如何将这份“节日限定”的热情转化为可持续的“日常风景”。这种开放共享的实践,能否从假期的“特别节目”走向常态化的公共服务?公共资源的开放,能否从食堂、停车场延伸至更多领域?这无疑对地方治理的精细化、常态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周密的制度设计、持续的资源投入以及有效的运营管理作为支撑。

真正的考验,不在于一时一地的“火爆”,而在于能否将这种开放、共享、亲民的治理理念,内化为地方治理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当政府食堂的开放不再成为新闻,而是成为一种普遍、自然的常态时,我们所收获的将远不止游客满意的笑容,更是社会公众对公共权力运行方式更深层次的认同与信任。这趟从机关食堂餐桌开始的治理进步之旅,其终点应是构建一个更加开放、透明、包容的现代治理体系,让公共服务的阳光持续照进寻常百姓的生活。

来源:红网

责任编辑:王立钊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