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泰山之巅除了壮丽日出,还多了一道别样风景——陪爬师。他们一手打灯引路,一手搀扶鼓励,成为万千登山客中的特殊存在。千元一趟的价格,月入数万的传说,让这个新兴职业迅速闯入公众视野。可热闹背后,单靠“男/女友人设”吸粉、凭“体力硬扛”接单,这门火起来的生意,真能“一爬了之”?我们是否该冷静思考:这股热潮究竟能走多远?

陪爬服务的兴起,折射出当代旅游消费的深层变革。陪爬火得有理,火得实在。不是年轻人闲得慌,是这生意戳中了真需求。有人体力弱,爬泰山十八盘得靠人拉着才敢走;有人怕孤单,6个小时的山路想找个能聊、能拍照的伴儿;还有人图省心,不用自己查路线、背水,陪爬师全给包了。就像新闻报道里一位恐高的游客,原本就想找个向导,结果陪爬师不光帮她克服了怕陡路的毛病,还讲景点故事,让她觉得“像和熟路朋友游玩”。现在的陪爬早不是“带路的”那么简单,体力协助是基础,情绪价值才是真卖点——能打气、会聊天、懂拍照,甚至能演“一日男/女友”,这些超出预期的服务,才让消费者愿意掏千元买单。加上国庆这种旺季,订单排满、价格涨一成,也没人嫌贵,说明这市场不是虚火,是真有刚需托着。
可热潮之下,陪爬行业的隐忧与乱象同样不容忽视,其野蛮生长的状态亟待规范。当前陪爬市场缺乏统一标准,准入门槛形同虚设,部分从业者无专业登山经验、不懂急救知识便仓促接单;服务定价也无章可循,节假日加价幅度、是否额外收取门票费用等,均由商家单方面决定。
更关键的是安全责任界定模糊,一旦发生体力不支,游客摔伤等意外,责任归属难以厘清。此外,个别从业者借“男/女友人设”营销,甚至暗藏隐形消费、灰色交易,不仅扰乱市场秩序,更损害消费者权益。而行业内“二八定律”凸显——80% 订单集中于20%懂运营、重服务的头部从业者,其余从业者因缺乏引流能力或服务意识,只能承接零散订单,这一现象的本质,正是行业规范缺失、发展无序的集中体现。
生意要长久,光靠“热”不行,得靠“稳”;光靠从业者自己扛不行,得有规范托底。不能让陪爬师只靠“硬熬体力”赚钱,也不能让消费者花了钱还担惊受怕。首先需明确准入标准,将基础急救知识、登山路线熟练度等作为从业必备条件,杜绝“零经验上岗”现象;其次要规范定价机制,旺季加价幅度、额外收费项目等需提前公示,避免“隐性消费”“临时抬价”等乱象。安全保障层面,需建立双向防护机制,既要为陪爬师定期开展健康监测,也要为消费者投保短期意外险,明确意外发生后的责任划分,避免推诿扯皮。此外,对“人设营销”也应划定边界,禁止借“男/女友人设”等噱头作出不实承诺或开展低俗服务,防止灰色交易侵蚀行业口碑,唯有如此,陪爬行业才能从“野蛮生长”转向“健康发展”。
陪爬这门生意,是年轻人闯出来的新路子,是市场催生的需求,既不该让它“野蛮生长”后自生自灭,也不能因为有问题就一棍子打死。国庆的人潮散了,订单提示音可能会歇一歇,但那些想把“青春饭”做成“长久事”的陪爬师,那些想安安心心爬山的游客,都盼着这行能更规范、更靠谱。毕竟,泰山的路要一步一步爬,陪爬的生意也得一步一步走——立好规矩、守住底线,才能爬得稳、走得远,而不是热闹一阵,就没了下文。只有这样,当游客回望来时路时,看到的才不只是险峻台阶,还有整个行业向上攀登的足迹。
来源:红网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