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个别企业,公开大肆招聘所谓“撰稿”人员,为有需求的群体有偿代写。只要付费,就能批量生产假文章、假论文,甚至形成了一条灰色生意链条。

代写机构宣称的专业人士代写,实为外行,通过剽窃和使用AI软件短时间批量生产,同一写手竟然完成了从“法学”“学前教育”到“计算机应用与技术”等多个毫不相关学科的论文。在社交平台、二手交易平台,有网店客服称,他们代写的论文通过率非常高,论文报价根据不同学历、不同专业,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只要钱到位,文章就能发表”。
常言道,板凳要坐十年冷。学术研究是艰苦而持久的探索,从来不存在也不允许走所谓的捷径。论文作为学术研究成果,如果能够被代写,并且能通过流水线快速生产,则论文所蕴含的学术精神及学术价值便荡然无存。论文代写这条灰色产业链所摧毁和亵渎的,是支撑学术大厦的学术精神和学术尊严。
学术研究必须建立在专业性之上,这就要求研究者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形成扎实的学科知识体系与严谨的研究方法。从报道看,代写“枪手”很多是外行,居然能做到各个领域的论文能“通吃”,这是对学术专业性的轻慢和莫大讽刺。
论文代写毫无疑问会扼杀学术创造性。学术的生命力在于创造新知识、提出新见解,其过程离不开研究者对材料的独立审视与思辨。然而,论文代写机构依赖AI和资料库进行填空式的快速写作,所生产的论文本质上是已有信息的重组、模仿与剽窃,是毫无洞见的学术赝品。当充满智力挑战的创造过程,被降格为规避论文查重的技术操作,创造性作为学术进步的根本动力便已被釜底抽薪。
论文代写在网上颇有市场,是有人越来越急功近利,这是对学术研究去功利性的背叛。学术研究是探索真理的崇高事业,不是牟取个人名利的工具。这就要求研究者要有耐住寂寞和抵挡诱惑的定力。而代写这条灰色产业链的供需两端,皆被急功近利的心态所支配:需求方企图绕过艰苦的探索过程,用代写的论文直接兑换一纸文凭或职称;供给方则迎合需求投机取巧攫取不当利益,使学术探索彻底沦为利益交换的工具,腐蚀了学术研究去功利性的神圣本质。
论文代写会消解学术探索性。学术需要不断探索,在反复试错中拥抱成功。探索的过程是充满艰辛的,其结果具有不确定性。而代写服务所承诺的“包通过”“包发表”,则用金钱赎买了探索路上的所有挫折与求索,使学者和学生沦为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学术消费者,从根本上瓦解了学术作为探索事业的价值根基。
论文代写在摧毁学术诚信。诚信是学术研究的第一原则。论文代写对需求者来说是严重的学术不端,对代写者而言是公然的学术造假,危害甚大。当失信者通过代写的论文轻松获取学位与资源,而恪守学术诚信者反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时,“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便由此形成,最终将侵蚀整个学术生态的公信力。
论文代写严格意义上说,是在制造学术垃圾,对学术研究毫无贡献。每一位曾为某个问题苦思冥想、为某个数据反复验证、最终体会到豁然开朗喜悦的研究者,都会对论文代写这种行为感到深深的悲哀与愤怒。应该从严查处打击这一现象。遏制论文代写,需要加强外部监管,改革学术评价机制和加强学术道德教育,让学人保持对学术研究的敬畏之心,重拾那份非功利的、对追求真理的纯净的好奇与坚守。
来源:红网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