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曾叔公,您过番已七十年有余,听爸爸讲述您和曾祖父在那个战火动荡的年代远赴南洋送批的故事,我由衷地感到自豪!”12日,在广东汕头举办的“批信字字连血脉”侨批主题活动现场,汕头外马三小五年级学生魏诗芸写往新加坡给曾叔公的书信被轻声诵念。
这封满载牵挂的家书如一把钥匙,打开了汕头百年侨文化的厚重篇章。泛黄的信笺、褪色的邮戳、工整的家书,串联起潮汕华侨“过番谋生、寄银寄信”的奋斗史。
“侨批”是中国海外华人华侨寄给家乡眷属的书信与汇款的合称,旧时出洋谋生在潮汕地区被称为“过番”。百年前,侨批局遍布侨乡汕头的街巷,每一封侨批,都是故土对“过番人”的惦念。如今,孩子们提笔续写书信,让沉睡的侨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为做好侨批保护,汕头市政府在制度、经费、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民间收藏家加入了侨批捐赠的行列,许多批局经营者后代捐赠在老宅找出的侨批相关文物,侨眷通过口述等方式将家族先辈过番的历史保存下来,侨批文化研究者加大侨批的征集、修复、数字化和研究等工作。
在多方努力下,汕头市档案馆接收了大量侨批相关实物物件,截至目前,馆藏的侨批档案实体达9万余封,数量为国内之最。每一封实体侨批都拥有“一件一档”的“电子身份证”。
汕头还积极推进侨批档案抢救修复,加强侨批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对3万件破损较严重的侨批原件进行了抢救修复,将新增加的近5万件侨批档案纳入“侨批档案管理系统”。目前,全部馆藏侨批已完成了数字化处理。
“侨批文物馆从民间团体转变为市档案馆的组成部分,为侨批的征集、收藏与研究提供了保障。”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侨批文物馆)名誉馆长林庆熙说。
2023年以来,汕头策划开展“侨批出海计划”,赴海外举办侨批历史文化展,并首次到中国香港、澳门的中小学校园举办侨批文化展示活动。

今年9月,“三江出海 一纸还乡”侨批历史文化展在新加坡天猛公艺术馆开展。短短一周,近2000名新加坡民众观看了此次侨批展。
“信件本身不代表什么,但它们的过程有很多血汗、眼泪、艰辛。”新加坡潮州总会会长吴乔青说。
新加坡潮州总会秘书林泳絮带着儿子一起看展,他感慨道:“近距离看到侨批上的字迹、印章,就像看到当年过番打拼的艰辛、寄批养家的担当、挨家送批的诚信。”
展区内还展出了批信、印章、牌匾等珍贵老物品,新加坡潮籍作家蓉子深受感动。“看到这个就想到老家,希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到国外来。”她说。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会长吴木兴说:“侨批可以凝聚潮汕乡亲力量,回去看家乡的发展,寻找投资机会。”
一封封侨批,既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又成为汕头培养下一代青少年、激活城市发展内驱力的重要抓手,为这座侨乡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底气。
来源:新华社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