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两个摆拍事件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一是“女子悬赏20万寻救命恩人”事件,二是“地铁车厢理发”事件。这两起被执法部门处罚的摆拍事件,像一面镜子照出当下某些自媒体的畸形生态。一边是悬赏20万寻恩人的情感戏码,一边是车厢理发的荒诞表演,不同的剧本藏着同一种心思,即把流量当生意,把公共空间当片场。

宋某雪等6人捏造溺水获救的人设,用曲折剧情博取同情,数万点赞背后,是被刻意消耗的善意,这种摆拍早已超越合法创作的边界。而上海地铁里的理发师们则更直接,把推子对准“陌生人”,就为了博一句“真敢拍”。深夜的地铁车厢不是摄影棚,其他乘客更不是免费群演。这种为了流量的摆拍,变成了对公共秩序的公然冒犯。
最让人担心的不是这些闹剧本身,而是它们催生了“狼来了”的效应。宋某雪们多演一次,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就多一分被质疑的可能。因为当虚假的寻恩故事刷屏,而真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第一反应可能怀疑是不是又在演戏。这种欺骗性的信息不仅浪费公共资源,还会啃食社会风气。地铁里摆拍理发看似事小,却打破了大家默认的乘车秩序,今天有人在地铁里理发,明天可能就有人搞更夸张的表演,公共空间的秩序与规则就是这样一点点被侵蚀的。
“寻恩人”的视频能火,是因为大家相信知恩图报的美好;有人觉得地铁理发新奇,是出于对日常之外场景的好奇。可这些真实的情感需求,反倒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他们精准抓住大众易感动、爱围观的心理,把生活片段变成精心设计的陷阱,使大众情绪成了被收割的流量。等到真相揭开,失望之余,大家的信任感也大打折扣,慢慢变得麻木和冷漠。
其实,识破摆拍没那么难。海边寻人视频里多机位切换的镜头,地铁理发时过于整洁的“道具”,都藏着刻意的痕迹。现在警方的处罚算是给热闹的“片场”拉了电闸,但要根治这种乱象,光靠事后处罚还不够。平台得扛起责任,把好第一道关,别让流量算法成为虚假内容的帮凶;MCN机构也该少琢磨些套路剧本,把心思花在真实内容的编创上。更重要的是,观众也需放下对猎奇剧情的执念,毕竟真正值得关注的,从来不是镜头里演出来的感动,而是生活里真实的温度。
执法部门的处罚是给摆拍者的教训,更是给所有人提了一个醒,即网络非法外之地,公共空间也不是私人舞台。摆拍泡沫迟早会破,靠造假赚来的流量撑不起长久信任。这两起被罚案例应该成为一面镜子,照照还在钻营的人,别再把公共空间当舞台,也别把观众的善意当生意来做。
来源:红网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