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朋友圈”越来越大

2025-10-20 14:33:27

“绿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朋友圈’越来越大。”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在日前举行的“一带一路”绿色创新大会上表示,截至目前,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均将共建绿色丝绸之路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中国还联合31个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与43个国家、170余家中外合作伙伴,共同发起并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

孙金龙介绍,中国先后发布《“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和《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为持续推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提供了路线图和施工图;发布《对外投资合作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保护指南》,指导中国企业在设计和承建项目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构建起系统完备的绿色“一带一路”政策体系。

中国技术、中国方案正在不断转化为行动和成果。其中,“非洲光带”等小而美项目,帮助解决非洲5万多户无电家庭的照明问题。在阿联酋沙漠,中国企业搭建的光伏电站年均发电量能满足20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年均减少碳排放240万吨。在埃及,中国企业承建的中央商务区项目,在项目规划、建筑设计、施工等环节采取了多项节能环保措施,投入使用后将成为中东和北非地区第一座净零碳大楼。

孙金龙说,实践充分证明,“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繁荣之路,也是绿色发展之路。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帮助共建国家增强了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能力,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发展和保护协同共进新路径提供了重要载体。

共建国家环境治理能力得到有力提升。中国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和“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提供并动员1770亿元人民币项目资金,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出资成立的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已投入正式运作,首批支持的9个项目惠及15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与42个共建国家签署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与援助协议,实施各类援助项目70余个;面向120多个发展中国家举办了300多期培训,累计培训超过1万人次,帮助相关国家提升环境管理水平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针对如何高质量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助力共建国家加快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目标,孙金龙建议,围绕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塑料污染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对话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危机;回应发展中国家在技术、能力建设方面的现实需求,持续拓展清洁装备、绿色技术、海洋发展等领域合作,支持绿色科技研发和先进绿色技术应用,推动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成果。

此外,他提出,应拓展投融资渠道,推动构建更加开放、透明、包容的绿色投融资体系,形成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和投融资机制,不断丰富金融产品和工具,进一步优化“一带一路”沿线资源合理配置,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积极性。

孙金龙还提出,加快“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机构建设,科学编制绿色“一带一路”中长期发展规划;持续完善“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强化生态环保法律法规和国际通行规则研究;落实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加强共建国家环境管理人员互动交流,提高对“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人才支持力度。

据悉,“一带一路”绿色创新大会作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框架下的重要国际合作平台,自2019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4届。本次大会以“聚力融金,驱动绿色发展”为主题,共有38个国家近300位嘉宾莅临会议。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张艺

责任编辑:樊锐祥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