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健身市场的火爆让很多人嗅到了商机,健身房随处可见,一些健身教练培训机构随之出现。健身教练群体逐渐扩大,但专业程度令人担忧。调查发现,健身教练大多在培训机构的培训时间短,加上入职门槛低、资格证书没有统一标准,导致健身教练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出现健身教练资格考试乱象、能卖课就能上岗等问题。

健身市场的火爆,本应催生专业的健身服务生态,可“能卖课就能上岗”的行业乱象,却让健身教练沦为“销售专员”,不仅背离了行业守护健康的初心,更让消费者陷入“花钱伤身”的困境。这种“重营销、轻专业”的畸形发展,早已让健身教练行业“病得不轻”。
消费者的“健身血泪史”,是行业乱象最直观的警示。北京市民李莉花万元请私教,不仅未达到减脂目的,还因为教练不专业的指导伤了腰:教练忽视训练中的不适信号、省略动作纠正步骤、盲目要求高强度训练,李莉直至退卡时才发现教练无证无经验。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受访业内人士指出,不少教练缺乏医学或运动损伤知识,经过简单培训后便上岗,导致消费者膝盖半月板损伤等问题频发。健身本是为了健康,如今却因为教练不专业变成“伤健康”,显然与行业初衷背道而驰。
乱象的根源,在于准入无门槛、认证无标准的行业漏洞。一方面,国内健身教练证书种类繁杂,国家认证、协会证书与机构证书并存,且培训时间短、通过率高,甚至出现电商平台“1050元保拿证”“开卷考试、一天报名、30天领证”的荒诞场景,“拿证”与“学习”完全割裂,证书沦为“花钱买来的上岗道具”;另一方面,行业缺乏硬性准入规定,是否持证无关上岗,健身房更看重教练的卖课能力。采访了在北京西城区、丰台区以及东城区任职的20名健身教练,他们均坦言“业绩决定工资”,甚至好的专业教练因卖课差被迫离职。这种“销售优先于专业”的导向,彻底扭曲了教练的职业定位。
健身教练行业的“健康”,关乎千万消费者的切身权益,更决定行业能否长远发展。要根治乱象,既需要监管部门尽快出台统一的职业准入标准与证书规范,清理“花钱买证”的灰色链条,让专业能力成为上岗核心门槛;也需要健身房摒弃“唯业绩论”,将教练的专业水平、带教经验纳入考核核心,而非只看卖课数量;同时,消费者也需提高警惕,选择教练时多关注资质与专业度,而非轻信营销话术。唯有让“专业”回归行业核心,健身教练才能真正守护消费者健康,行业才能走出畸形发展的误区,迎来真正的繁荣。
来源:红网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