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能转变,是解决图书馆“一座难求”的内驱力

2025-10-21 14:42:10 作者:黄齐超

目前,多地图书馆正在探索可行路径,解决“一座难求”。比如,首都图书馆制定《首都图书馆阅览坐席使用规则(试行)》,遵循“一人一座、先到先得”,严禁超时空座、占座。深圳图书馆推行红绿提示单制度,非饭点离座超30分钟贴绿单、饭点超60分钟贴红单,释放时间一目了然。杭州萧山图书馆则采用沙漏计时,读者可以申请30分钟倒计时装置,时间一到空座即可复用。

温州市图书馆正式实现浙江省内纸质图书“通借通还”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达13.4亿,同比增长15.8%。这组数据表明,公众对学习资源的需求量在持续增长。数据对比或许抽象,在“去图书馆学习”逐渐成为新风尚的当下,越来越多的读者在图书馆遭遇“一座难求”,就能更好地证明个别城市图书馆的火爆程度。

寒暑假的学生潮、周末的亲子团、考试季的备考族、提升文化素养的市民等,这些都是图书馆常客,他们都有共同的座位需求。随着读者需求的增加,对图书馆的坐席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城市的图书馆异常火爆,出现了“一座难求”的窘境,随之而来的还有图书馆管理方面的难题。如何有效平衡公共图书馆坐席资源的供需关系?考验着图书馆的管理智慧。

在笔者看来,解决图书馆“一座难求”的供需矛盾,最佳策略当然是增加座位供应,满足读者需求。但是,当座位数量达到上限的时候,优化图书馆管理,提高坐席的周转率和使用效率,就成了有效且必须的措施。于是,发放30分钟沙漏计时、离座超60分钟视为自动弃座、智能红外感应设备监测座位使用状态……诸如此类的新举措不断出台,让每寸文化空间流动起来。

破解图书馆“一座难求”的背后,实质上是图书馆职能的悄然转变,以及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重构。传统图书馆往往以“管理者”自居,对读者持有居高临下的姿态。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深刻认识到,亟需加速角色与职能的转型,务必从传统的管理思维转向以服务为核心。在此基础上,才有了图书馆创新精细化的管理方式,才有了坐席周转率和使用效率的提升。

公共图书馆不仅仅是简单的阅读学习场所,更是承载着一座城市精神文化的重要地标。满足读者需求,解锁更多文化空间,既需要图书馆立足自身,积极探索创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更关键的是,图书馆必须加速职能转变,树立服务意识。唯有如此,方能激发出台创新措施的动力,从而有效解决图书馆“一座难求”的困境。

来源:红网

责任编辑:王立钊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