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一则声明引发关注:有不法机构伪造“国家卫生健康委人事司技能鉴定专用章”,虚构“卫生健康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公然制售“山寨证书”。这一事件折射出职业资格证书领域的乱象,再次提醒规范职业认证体系的重要性。

不法机构伪造官方印章、虚构指导中心,堂而皇之地制售“山寨证书”,让不少怀揣职业梦想的人栽了跟头。这些印着“国家认证”“行业权威”字样的纸片,看似能为履历镀金,实则是裹着糖衣的“毒药”,不仅扰乱了职业市场秩序,更让劳动者的努力与信任付诸东流,如此乱象,必须彻底根治。
“山寨证书”之所以能大行其道,根源在于供需两端的“错位”与监管的“盲区”。从需求侧看,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不少求职者急于寻找“捷径”,希望通过一纸证书提升竞争力;部分企业在招聘时过度看重证书,却缺乏辨别真伪的能力,这就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从供给侧看,一些机构精准拿捏了人们“急功近利”的心理,打着“快速取证”“包过包用”的旗号,用伪造的官方背景背书,将证书包装成“职场通行证”。更值得警惕的是,当前职业认证体系中,部分领域存在标准不统一、信息不透明的问题,官方查询渠道不够便捷,导致求职者难以辨别证书真伪,也让“山寨证书”有了生存的土壤。
“山寨证书”的危害,远不止于一张废纸。对劳动者而言,花费金钱与时间换来的“假证书”,不仅无法带来职业提升,反而可能因“造假”留下信用污点,影响未来职业发展;对企业来说,误招持有“山寨证书”的员工,可能导致工作失误、项目受损,甚至引发安全事故;对社会而言,“山寨证书”泛滥会冲击职业认证的权威性,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真正靠实力打拼的人寒心。当“造假”比“实干”更容易获得“认可”,当“山寨”比“正规”更能钻营获利,社会的职业伦理与价值导向都将受到影响。
整治“山寨证书”,不能只靠官方“一纸声明”,更需打出一套“组合拳”。
首先,要强化监管“利剑”,加大对不法机构的打击力度。市场监管、公安、行业主管部门应建立联动机制,对制售“山寨证书”的机构一查到底,不仅要没收违法所得,更要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形成“不敢造假”的震慑力。
其次,要完善职业认证体系,打通信息壁垒。相关部门应统一认证标准,建立全国联网的官方查询平台,让证书真伪“一键可查”,同时规范认证流程,杜绝“花钱买证”的漏洞。
此外,还要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企业招聘应更看重实际能力,而非单纯依赖证书;求职者也要摒弃“走捷径”的心态,明白真正的职业竞争力,永远来自脚踏实地的学习与实践。
职业认证本是衡量能力的“标尺”,不应成为不法分子牟利的“工具”。每一个劳动者的职业梦想,都不该被“山寨证书”击碎;每一个公平竞争的职场环境,都容不得“山寨乱象”滋生。期待相关部门持续发力,彻底铲除“山寨证书”的生存土壤,让职业认证回归其本质,让每一份努力都能得到公正认可,让每一条职业道路都洒满阳光。
来源:红网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