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卢昕)见到鱼晓东,是在教师节阳光明媚的午后。他穿着朴素,温文尔雅,举手投足间颇有中国传统文人风范。
从童年与书法的初遇,到在职场中成为书画爱好者的“贴心人”,再到退休后深耕银龄教育的讲台,鱼晓东的人生轨迹,始终与书法艺术紧密相连,也为我们勾勒出一位工行基层文化传播者的初心与担当。
童年结缘,笔墨相伴成长路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鱼晓东与书法的缘分,始于小学时期。身为干部家庭的父母,对他的书写学习要求严苛,不仅要求他一笔一画写好字,更教导他要认认真真做人。而他也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被汉字的美感与趣味所吸引,从此一见倾心。课余时间,描摹字帖成了他的日常。无数个寂静的夜晚,昏黄灯光下,一方砚台、一支毛笔、一张宣纸,陪伴他勾勒出少年时代的艺术梦想。这段快乐又自由的时光,为他日后的书法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那颗童年时种下的书法艺术种子,在时光的滋养与他自身的坚守中不断生长。随着年岁增长,鱼晓东愈发深刻地体会到书法的深厚内涵——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类的智慧、思想与情感。经典书法作品在用笔、结构、章法上的微妙之处,唯有潜心临摹才能领悟。为此,他利用业余时间勤学苦练,大量临习真草隶篆和各类碑帖汲取养分。
为进一步提升理论与创作水平,鱼晓东主动寻求学习机会。1988年,机缘巧合下他到中国工运学院学习,在校期间,其书法和篆刻作品得到吴作人、肖淑芬、杨再春、张邦彦等书画大家的点评与指导,艺术水平实现质的飞跃。此外,学院内众多书法功底深厚、知名度高的学员形成了良好的交流学习氛围,院校每年举办的书法美术展,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不断学习与积累中,他不仅精通书法,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逐渐形成了书法风格。
既是金融骨干,也是文化建设热心人
在工行甘肃省分行的40余年职业生涯里,鱼晓东对待金融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在业务岗位期间,正值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机遇,他与团队密切联系证券、保险等公司,大力开展业务营销,创新业务种类,推动业务的发展与市场的拓展,凭借出色的表现赢得了领导与同事们的一致赞誉。
他与工会工作有着不解之情,他把全部热忱和智慧用心用情投入工作中,他深深思考着如何激发金融职工这股力量,激励大家积极投入到火热的金融强国建设中。他认为工会工作只有围绕服务中心、服务基层、服务职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搭建员工之家等,才能打造凝心聚力的团队,才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他充分发挥长期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配合领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推动基层搭建文化家园。组织全行开展载体丰富的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开展“巾帼展风采,建功新时代”女劳模先进事迹宣讲活动;以“公开解难题促民主促发展”为主题,解决职工代表关心关注的问题;围绕“五篇大文章”、智慧银行建设等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开展了五一劳动奖、工行劳模等荣誉评选,广泛宣传先进典型感人事迹和精神风貌;推进基层工会共建职工之家等,深受职工喜爱。
他心怀感恩,将大量时间投入到组织单位群众性书画活动中,成为全辖系统书画艺术爱好者的“贴心人”。大家既知晓他古道热肠、乐于与书画友人交往,也敬佩他高超的书法造诣。在他的热心组织与积极推荐下,工行甘肃省分行在总行书画评奖中屡屡斩获佳绩。这一成果对于甘肃分行而言实属不易,鱼晓东本人也多次在评奖中获奖。
在浩如烟海的华夏文化与博大精深的书法世界中,鱼晓东走出了一条寂寞艰辛却传承有序的道路。如今,他身兼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兰州书画家协会副主席等多重身份,其作品多次在全国和省级书法大赛中斩获金、银奖,被多家院馆收藏,还入选了《中国硬笔书法史》《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当代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大典》等权威书籍。
多年前,甘肃电视台《艺苑新葩》栏目组曾对他进行专访,他在采访中分享了对书法艺术的深刻感悟:“书法作为艺术必有其创作的成分,当笔锋饱蘸墨汁,落在宣纸之上时,水墨不再是简单的颜料,而是承载情感与思想的媒介,每一次挥毫,都是一场与传统、与自我、与时代的对话,在宣纸上展开着多重境界的精神舞蹈。”
更难能可贵的是,鱼晓东始终保持谦逊低调的生活态度,将个人艺术成就视为对社会的回馈,积极投身公益活动,用书法传递正能量。多年来,他将对书画艺术的热爱奉献给基层与帮扶乡村,从未缺席金融工会组织的书画艺术下基层活动。在甘肃分行组织的春节送对联活动中,他废寝忘食,承担大量书写任务,那些散发着墨香的“福”字与对联,在浓浓的年味里,为职工、客户与乡亲们送去了节日祝福与组织的温暖。
甘肃分行在天水麦积区有五个帮扶村,每逢春节,分行都会组织人员到帮扶村写春联。曾有一年,天寒地冻、大雪纷飞,鱼晓东与同事们在寒冷的村委会门前摆上桌案,用酒化墨,铺开宣纸。黑色的笔墨在火红的宣纸上游走,一幅幅气势恢宏、充满雅趣的“福”字与对联应运而生。乡亲们纷纷驻足排队,“我来排队求个‘福’字和对联!”的声音此起彼伏。他饱蘸浓墨,将绵绵情意融入笔端,收到对联的乡亲们满心欢喜,将美好希望带回家,古朴的大门因这墨香与祝福而焕发光彩,那些“福”字与对联,宛如明亮的眼睛,闪烁着人们对生活的虔诚祈求。
银龄耕墨,退休续写教育情
退休后的鱼晓东并未停下与书法相伴的脚步,反而以笔墨为犁,深耕银龄教育沃土。他被聘为工行甘肃省分行退休职工书法班教师,开启了书法教育的新旅程。他在教学中坚持因材施教,根据退休职工的不同特质制定教学方案,注重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从书法技法、创作技巧到作品欣赏,细致讲解每一个知识点。同时创新教学方法,将原本枯燥的笔画练习变得生动有趣,让老职工们能从“横竖撇捺”中真切感受汉字之美,全方位提升艺术修养。
在他的引导下,老职工们纷纷爱上了写字,书法逐渐丰盈了他们的老年生活,大家由衷称赞:“是老师让我们爱上了写字,书法丰盈了我们的老年生活!”面对大家的认可,鱼晓东朴素地表示:“能让大家拿起毛笔,就是我对传统文化最好的致敬。”
鱼晓东的故事,是对艺术与教育的双重坚守,更是文化薪火相传的生动缩影。正如他笔下力透纸背的线条——柔韧却坚定,无声却有力,他用一生的热爱与行动,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基层文化建设注入了温暖而持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