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用医保卡在药店买药结算时,会被抬高医保结算价格,刷出比现金支付更高的价格;当在距离不到2公里的两家药店买同一盒药时,价差足以买下一份早餐——这不是价格把戏,而是正在吞噬医保红利的“阴阳价”乱象。近日,媒体曝光部分定点药店对医保患者加价销售、同药不同价等问题,国家医保局也迅速发布专项通知,剑指这类损害患者权益的行为。

“阴阳价”背后,折射出制度漏洞与道德失守的双重困境。表面上,药店将医保结算延迟等压力转嫁给消费者,看似无奈;实质上,这既暴露了医保结算机制的设计缺陷,也反映了部分药店利用信息不对称欺瞒患者的投机心理。一边享受医保带来的稳定客源,一边却将经营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不仅有违公平,更涉嫌违法。而线上线下、不同门店之间的悬殊价差,更暴露出市场调节价机制下的监管盲区。“进货渠道不同”虽能解释部分差异,但长期偏离合理区间的价差,实为变相的价格欺诈。
深入来看,药价乱象源于三重失衡:制度与市场、信息与权力、公益与逐利。医保结算滞后与保证金制度确实增加了药店负担,但政策本为规范市场,若执行中缺乏配套支持,反而可能挤压诚信经营的空间。消费者对药品成本、医保政策了解有限,而药店掌握定价权,信息不对称之下,“价格歧视”难以避免。加之药品具有特殊民生属性,理应价格透明稳定,但资本驱动的药店天然追求利润,尤其在线上平台“低价引流”冲击下,实体药店更易陷入无序价格战。
破解这一困局,亟需从“堵漏洞”与“建机制”两端发力。医保局此次既打击乱象,又推进即时结算改革,方向值得肯定。下一步还应强化价格监测与执法,建立全链条比价系统,对恶意加价“零容忍”;优化医保协议管理,引入消费者满意度等指标,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惩”的良性循环;同时推动药品定价透明化,对常用药、急救药探索参考价指导,遏制价格异常波动。药店也应主动公示价格构成,接受社会监督。
药品价格不仅关乎市场,更关乎公平与信任。当患者手持医保卡却要支付更高价格,伤害的是整个医保体系的公信力。治理药价乱象,既需要监管“硬手腕”斩断灰色利益链,也需政策“软支撑”疏导经营压力,更需要每一家药店守住诚信底线。这样才能让患者不再为“阴阳价”寒心,让药品真正回归“治病救人”的本源。
唯有让每一分药价都经得起阳光照射,让每一次医保结算都体现制度温情,才能实现“病有所医”的民生承诺,让老百姓享受到更贴切更舒心的医保改革红利。
来源:红网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