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没南飞被冻死,共情之外更需敬畏自然法则

2025-10-22 14:50:05 作者:郭元鹏

10月21日,东北网友拍下不少燕子滞留未南飞,登上微博热搜。据媒体报道,黑龙江省五常市,有人拍到一百多只燕子因为家门口比较暖和,就搁那待着,已经死掉了挺多。这则新闻引发网友的担心,也有网友希望当地能提供救助。10月21日,五常市林业和草原局的工作人员去了现场,发现燕子都已经飞走了。

燕子冬天去在哪里过冬(燕子为什么要飞往南半球)

深秋的东北,百余只燕子因滞留未南迁,在骤降的气温中殒命不少,相关视频冲上热搜,牵动无数网友的心弦。有人心疼生命的凋零,呼吁展开救助;也有人认为当地不作为,眼睁睁看着“没有南飞的燕子”死亡。其实,我们要尊重“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这场讨论的核心,也从来不是“要不要同情生命”,而是“如何正确对待自然的选择”。

网友的共情本无错。燕子作为与人类生活相伴的生灵,早已成为季节更迭的“活符号”。当看到曾在屋檐下呢喃的生命倒在寒风中,大家心生怜悯,希望伸出援手,是人性中善意的自然流露。这种对弱小生命的关怀,恰恰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珍视,值得肯定。可是,质疑地方不作为的说法就站不住脚了,是让地方部门“把燕子养起来”,还是“把燕子送到南方去”?

善意之外,我们更要看到自然法则的客观性。五常市林业和草原局的回应点明关键:这是“正常的自然现象”,冻死的多是未能跟上迁徙节奏的“小燕崽”,成年燕子已顺利南飞。迁徙本就是鸟类种群筛选的“试金石”:强健者能精准感知气候信号,长途跋涉抵达越冬地,而老弱病残者则可能在途中被淘汰。这种筛选看似残酷,实则是物种延续的“必修课”,只有适应力更强的个体存活下来,才能将优良基因传递给后代,让整个种群在漫长的演化中抵御更多风险。

需警惕的是,对“干预自然”的过度推崇可能带来的连锁隐患。若人类为保护滞留的燕子,刻意提供恒温环境、改变局部气候,短期内看似挽救了个体,长期来看,却可能打乱燕子对季节变化的感知能力,削弱种群的自然适应力。久而久之,原本能通过自然筛选、自我优化的种群,反而可能因人为干预变得脆弱,最终在更大的环境变化中面临灭顶之灾。

面对“燕子冻死”这样的自然事件,我们既要有“心疼生命”的温度,也要有“尊重规律”的理性。应将更多精力放在保护燕子的栖息地、减少人为污染对迁徙路线的破坏上,这才是从根本上守护物种,既不违背自然法则,又能让善意真正落地。

来源:红网

责任编辑:王立钊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