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浓、金柿坠,北京地坛公园的秋天本是一幅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卷,但许多市民和游客却将这里当成“免费果园”,肆意采撷,公园内出现长杆挥舞、树枝断裂、青果满地的景象。他们不但无视公园明令禁止采摘的规定,更不顾农药残留、公共安全等风险。“顺手而已”“熟了不摘也烂了”的强行辩解,听似合理,实则暴露了他们对公共规则的漠视。
地坛公园管理方表态明确:破坏公园树木及果实等公共财产属于违法行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还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城市绿化条例》中也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损坏城市树木花草和绿化设施。法规在前,岂能将“顺手”当成借口?“顺手牵羊”又岂可“理直气壮”?
我们是否正在失去对“公共”的敬畏?公共空间,是否可以被随意占有?公共资源,是否可以被个人“合理化”攫取?
地坛的柿子树,只是冰山一角。放眼望去,类似现象并不鲜见:小区绿化带被开垦成私家菜园;公共长椅被占为晾晒场;共享单车被私藏上锁;景区古树被刻下“到此一游”;甚至图书馆的书籍、办公室的纸笔,也常在“顺手”中流失。这些行为背后,都藏着一种模糊的逻辑:“没人管”“大家都这样”“反正不归我,不用白不用”。可正是这种法不责众、小恶无妨的心理,点滴蚕食着民众对公共规则的尊重。
“公共”二字,意味着共享、共治、共护,重逾千钧。它不是无主之地,而是所有人共同托举的文明空间。公园的树是生态景观,是留给下一代的绿色遗产;公共设施是依靠财政支持、经政府投入建设、供全民共享的成果。若将“公”视作“空”,把“共”当作“无”,公共秩序可能会逐渐瓦解。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去公共化”的思维,正在侵蚀更深层的社会契约。地铁车厢里外放视频,理由是“我听我的”;禁烟区吞云吐雾,辩解“就抽一口”;排队时插队,声称“赶时间”……这些看似微小的越界,实则是对公共边界的一次次试探。当每个人都为自己开绿灯,红灯便失去了意义;当“我”无限膨胀,“我们”便悄然消解。文明社会,从不是仅靠法律兜底,还要靠每个人心中的“公共”精神擎旗。
守护公共空间,不在远方,就在举手之间。路过柿子树,驻足欣赏,不伸手采摘;看见破坏行为,敢于善意提醒,不冷漠旁观;带孩子游园时,主动讲述“只赏不摘”的意义,把尊重公共的精神种进下一代心里;发现违规采摘或破坏现象,拨打公园举报热线,用行动支持管理。每一个“不采摘”的选择,都是对规则的尊重;每一次“我来管”的担当,都是对公共精神的滋养。
地坛的柿子,不该成为“谁抢到归谁”的战利品,而应是“谁路过谁欣赏”的城市礼物。从一颗柿子开始,守公心,护共治,重拾对“公共”的敬畏。
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