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饭碗”不是“保险箱”

2025-10-22 14:50:16 作者:王济川

近日,湖南永州公务员唐子辉因连续旷工超过15个工作日被正式辞退,组织部门通过发布公告完成送达程序。有人惊讶“公务员也会被辞退”,有人感慨“铁饭碗终于不铁了”,而这起案例背后,恰恰藏着对“铁饭碗”认知的纠偏——所谓“铁饭碗”,从不是懈怠度日的“保险箱”,而是扛牢责任的“担当证”,其本质是装满使命与义务的“责任碗”。

受大学生欢迎“铁饭碗”排行榜出炉,公务员排第4,榜首让人意外|大学生|铁饭碗|岗位_新浪新闻

长期以来,社会对公务员“铁饭碗”的认知,总绕不开“稳定即安逸”的误解。在不少人眼中,一旦考上公务员,就意味着“旱涝保收”“终身无忧”,哪怕工作敷衍、态度消极,也能安稳度日。这种误解,让少数公务员渐渐丢掉了初心:有的上班时间刷手机、聊闲天,把“混日子”当常态;有的面对群众诉求推三阻四,把“踢皮球”当本事;还有的像唐子辉一样,无视工作纪律,随意旷工离岗,把公共岗位当成了“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自家小院。可他们忘了,公务员手中的“饭碗”,是群众赋予的信任,是国家托付的责任,这份“铁”,从来不是靠资历熬出来的,而是靠履职尽责干出来的。

公务员法明确划定了“红线”:连续旷工超过15天,或者一年内累计旷工超过30天的,予以辞退。这一规定清晰地表明,公务员职业的稳定性,始终建立在“履职尽责”的基础上。公务员的“稳定”,对应的是“按时到岗、认真办事、服务群众”的责任。唐子辉被辞退,不是制度“不近人情”,而是对公共利益的守护。公共岗位容不得空转,群众办事容不得拖延,每一个公务员的缺位,都可能让政策落地“打折扣”,让群众期待“落了空”。

“铁饭碗”的“铁”,该铁在对责任的坚守上,而非对特权的庇护。回溯那些被群众称赞的好干部,哪一个不是把“责任”二字刻在心里?有的扎根基层几十年,走村入户解民忧,把“铁饭碗”变成了服务群众的“连心碗”;有的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冲锋在前,加班加点抢进度,把“铁饭碗”变成了担当作为的“攻坚碗”;还有的在平凡岗位上精益求精,日复一日抠细节,把“铁饭碗”变成了履职尽责的“匠心碗”。对他们而言,“铁饭碗”不是安逸的保障,而是沉甸甸的责任,是“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家事”的承诺。

要让更多人明白“铁饭碗”的本质是责任碗,既需要制度的“刚性约束”,也需要观念的“柔性引导”。一方面,要把“责任”融入公务员管理全过程,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对履职不力、纪律松弛的人员,该提醒的提醒、该问责的问责、该辞退的辞退,让“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大不同”成为常态;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公务员的初心教育,通过典型案例学习、基层实践锻炼等方式,让他们明白手中“饭碗”的分量,从心底里把“要我干”变成“我要干”,把“为群众服务”当成职业追求。

同时,社会也该更新对“铁饭碗”的认知。不能再用“稳定与否”衡量公务员岗位的价值,而要以“责任是否扛牢、群众是否满意”为标尺。当大家都意识到,公务员的“铁饭碗”,铁在责任、铁在担当、铁在为民,那么对公务员职业的期待,就会从“安稳度日”转向“实干为民”,整个公务员队伍的作风也会随之转变。

公务员手中的“饭碗”,连着群众的期盼,系着国家的发展。唐子辉被辞退的案例,是一次深刻的警示:“铁饭碗”从来不是懈怠的借口,责任才是它真正的底色。期待每一位公务员都能牢记初心,把“责任碗”端稳、端好,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铁饭碗”因担当而更有分量,因为民而更有温度。

来源:红网

责任编辑:王立钊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