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郑懿)近年来,榆林市子洲县立足基层治理实际,创新构建“1+13+18+N”志愿服务工作体系,有效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推动志愿服务实现从“零星分散”到“体系推进”、从“单一输出”到“多元精准”的深刻转变,为基层治理注入新的活力。

志愿者为村民表演文艺节目
体系化构建,筑牢志愿服务“主框架”。子洲县坚持以系统思维谋划志愿服务工作,由县委社会工作部牵头,搭建起全域覆盖、脉络清晰的“1+13+18+N”志愿服务网络。该体系以县级志愿服务联合会为“指挥中枢”,13个乡镇(街道)志愿服务支队为“区域骨架”,18支行业性专业志愿服务队为“技术支撑”,并广泛吸纳N支社会多元力量作为“服务末梢”,形成了层级分明、指令畅通、响应迅速的运行新机制,彻底改变了以往志愿服务力量分散、协同不足的局面。
枢纽化运作,提升资源统筹“组织力”。县级志愿服务联合会作为体系核心,充分发挥牵引带动作用,承担起全县志愿服务的统筹协调、项目策划与指挥调度职能。通过联合会这一枢纽平台,打破了行政壁垒和领域界限,实现了对各类志愿服务资源的统一管理、高效调度和赋能提升,将过去“各自为战”的分散力量凝聚成“握指成拳”的协同合力,显著提升了志愿服务的组织化、专业化水平。

志愿者开展义诊服务
平台化支撑,打造项目孵化“强引擎”。依托实体化运行的志愿服务中心,子洲县着力打造集需求对接、项目孵化、能力建设、激励保障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该中心不仅提供基础保障,更精准聚焦群众需求,孵化培育出“子洲红”理论宣讲、“亲情暖心桥”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服务品牌。同时,创新推行的“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接单、社会评单”模式,确保了志愿服务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匹配,推动了服务项目的精准落地和高质量发展。
常态化推进,拓展基层治理“新路径”。在健全体系的支撑下,子洲县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常态化、品牌化开展,形成县级层面统筹发布项目清单、乡镇志愿服务支队立足地域特色深耕细作、专业志愿服务队发挥优势提供精准支援、社会力量各展所长灵活参与的志愿服务合力。除此之外,该县还将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创新性纳入体系,引导其成为基层治理的“移动探头”和新生力量,构建起“月月有活动、处处有服务、人人可参与”的生动格局,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志愿动能”。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