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需要更多“卷尺哥”

2025-10-23 14:13:17 作者:李世今

最近,深圳有个“卷尺哥”走红网络。这位小哥拿着一把卷尺穿梭在深圳大街小巷,两年来拍了上千条视频,持续记录城市公共设施问题,给深圳市政部门找了不少“茬”。对于“卷尺哥”记录的问题,有关部门“闻过则喜”,总是能第一时间响应、“秒整改”,成就了爱管闲事的市民与政府部门的一次次良性互动。“卷尺哥”的走红,绝非偶然的流量现象,其代表的,正是当下城市治理现代化所亟需的共治力量。

“卷尺哥”的精准观察,为城市治理提供了“靶向坐标”。传统城市治理中,市政部门的排查多侧重面上,存在时间间隔,难以覆盖“小问题”“微痛点”。而“卷尺哥”凭借贴近生活的观察,精准捕捉到城市治理的“盲点”,并用数据为整改提供了具体依据。这种“市民精准发现—政府精准整改”的模式,提升了治理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可有效推动城市治理向“精细化”转型。

“卷尺哥”的视频拍摄还唤醒了市民主动参与城市治理的“主人翁”意识。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心态并不少见,不少人对公共设施的瑕疵习以为常。但“卷尺哥”却用行动打破了这种“冷漠”,将个体感受到的不适,转化为关乎全体市民可感可及的公共诉求。当有网友受他影响,开始主动拍摄小区附近破损的健身器材并反馈时,我们不难看到公共责任意识的觉醒。

需要注意的是,“卷尺哥”的价值得以彰显,离不开深圳市政部门的积极响应。深圳整合537个渠道搭建的“民意速办”平台,为“卷尺哥”们提供了高效的反馈通道;日均1.4万件诉求的处理能力、5.2天的平均诉求办理周期、划分明确高效流畅的派单处理机制,才是民声落地的最大保障。在这个城市的“智慧治理”新生态下,不仅“卷尺哥”可以“指哪改哪”,人人都可以成为“点子王”,“件件有回音、有落实”才不会成为空话。

“卷尺哥”的出现是惊喜,要让“惊喜”成为“常态”,就需要搭建一套能让更多人参与、愿意参与的可持续生态。一方面,要进一步畅通民意表达渠道,降低参与门槛,普及监督方法,让个体观察上升为制度性参与。另一方面,要完善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市民给予荣誉表彰和公共服务优先权。只有“参与有渠道、监督有保障、贡献有认可”,更多市民才会主动拿起“卷尺”,成为城市治理的“同行者”。

城市治理的精度和温度,影响着市民生活的“体感”。在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呼唤更多像“卷尺哥”这样的“民间观察员”,也呼唤更多善于倾听、主动互动的“政府响应者”。唯有让公民参与与政府治理同频共振,才能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让每一座城市都更温馨。

来源:红网

责任编辑:王立钊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