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学生参与民俗活动,别让“安全”成为懒政思维的挡箭牌

2025-10-24 14:02:36 作者:邓随新

英歌鼓点震天响,本是潮汕大地代代相传的文化脉动。可如今,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陈店镇一纸通知,禁止中小学生参与英歌队等任何形式的民俗活动,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当地政府回应称,此举系根据上级指示部署,出于安全考虑。这份禁令,看似为孩子筑起了安全“防护墙”,实则堵上了文化传承的“毛细血管”,让人忍不住追问:守住安全,难道非要以斩断文化根脉为代价?

禁止中小学生参与民俗活动,莫让英歌舞难觅少年郎 |新京报快评

安全是底线,却不该成为“一刀切”的借口。当地政府称“出于安全管理考虑”,这份担忧能理解。民俗活动里有巡游、有表演,人多热闹难免有磕碰风险。可问题是,安全管理的核心该是“防风险”,不是“禁参与”。就像过马路有危险,我们不会禁止孩子出门;体育课有磕碰可能,我们更不会取消体育课。

民俗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滋养孩子成长的文化沃土。英歌舞,这项在潮汕地区流传了300多年的传统艺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融合武术、舞蹈和戏剧,以其粗犷豪放的风格,被誉为“中国汉族男子汉典型舞蹈”,是潮汕人刻在骨子里的精神符号。许多孩子小时候跟着大人看英歌,鼓点里听的是故事,招式里学的是勇气,队伍里悟的是团结。这种传承,从来不是课堂上的照本宣科,而是耳濡目染的亲身参与。就像陕西的孩子学剪纸,云南的孩子唱山歌,民俗里藏着一个地方的根与魂。民俗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代代相传。有网友痛心地问:“那中小学生不能参加,谁去传承民俗活动及非遗项目呢?”

如今,陈店镇的禁令不仅针对英歌队,还包括腰鼓队、挑花篮等游神、游行表演活动。这些绵延数百年的民俗,突然与中小学生绝缘了。等他们长大了,谁还懂英歌里“扬正气、驱邪恶”的寓意?谁还会耍那套刚劲有力的“双鞭”?文化传承断了代,再想捡起来就难了。

从表面看,陈店镇的禁令出于安全考虑,似乎无可厚非。但细究起来,这种“一禁了之”的做法,折射出部分基层政府管理上的简单化思维。担忧虽不无道理,但因噎废食绝非上策。真要为孩子好,该做的是“搭平台”,不是“划禁区”。任何活动都有潜在风险,但以安全为名“一刀切”地禁止,不免引人质疑。

安全问题到底怎么解?办法其实有很多。比如划定专门的活动区域,安排老师和家长志愿者现场看护;提前对参与的孩子进行安全培训,教他们避开危险动作;控制活动时长,不让孩子过度劳累。这些年,不少地方都在这么做:福建莆田组织学生参与元宵节游灯,提前制定了详细的安全预案;浙江衢州让孩子学跳竹马舞,学校和非遗传承人一起设计了简化版动作。既守住了安全,又留住了民俗的热闹,这不比“一禁了之”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保护这个命脉,不能只靠非遗传承人,更要靠一代代孩子的参与和热爱。社会治理需要智慧,而非简单的禁令。它要求我们在保障安全的同时,也能珍视那些让生活更有温度的文化传统,让青春的鼓点不至于在沉默中消散。陈店镇的禁令,看似是对孩子负责,实则是对文化传承的不负责,对群众需求的不上心。

希望当地能让英歌的鼓点再响起来,让孩子的笑脸再出现在民俗活动的队伍里,别让“安全”成为懒政思维的挡箭牌。毕竟,守住了文化的根,才能真正守住孩子成长的魂;做好了精细化管理,才能既保安全,又传文脉。

来源:红网

责任编辑:王立钊

扫一扫分享本页